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土地供求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区概况 | 第19-27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页 |
·土地生态理论 | 第19页 |
·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 第19-20页 |
·生态脆弱性理论 | 第20页 |
·生态足迹理论 | 第2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0-23页 |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 第23-27页 |
·土地资源利用概况 | 第23-24页 |
·土地开发利用特点 | 第24-25页 |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土地供需分析 | 第27-51页 |
·农用地需求分析 | 第27-31页 |
·耕地 | 第27-29页 |
·园地 | 第29-30页 |
·林地 | 第30-31页 |
·牧草地 | 第31页 |
·农用地供给能力 | 第31-35页 |
·耕地 | 第31-34页 |
·园地、林地和牧草地 | 第34-35页 |
·建设用地需求分析 | 第35-42页 |
·城镇用地 | 第36-37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 | 第37-38页 |
·独立工矿用地 | 第38-39页 |
·交通水利用地 | 第39-40页 |
·其他建设用地 | 第40-41页 |
·建设用地需求分析结论 | 第41-42页 |
·建设用地供给能力 | 第42-46页 |
·城镇工矿用地 | 第42-44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 | 第44页 |
·交通水利用地 | 第44-45页 |
·其他建设用地 | 第45页 |
·建设用地供给能力分析结论 | 第45-46页 |
·生态用地供求分析 | 第46-47页 |
·土地供需的主要矛盾 | 第47-51页 |
·耕地缺口 | 第47-48页 |
·建设用地缺口 | 第48-51页 |
第四章 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的主要路径分析 | 第51-65页 |
·土地供给与集约利用约束分析 | 第51-53页 |
·规划期经济增长情景研判 | 第51-52页 |
·转型增长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 第52-53页 |
·增加土地供给的路径 | 第53-59页 |
·城乡建设用地 | 第53页 |
·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 第53-55页 |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 第55-56页 |
·实施建设用围填海造地 | 第56页 |
·低丘缓坡地及滩涂开发 | 第56-57页 |
·未利用地挂钩整备 | 第57-59页 |
·增加土地供给的工程项目载体 | 第59-65页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 第59-60页 |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 第60-62页 |
·城镇工矿用地整治工程 | 第62-65页 |
第五章 可持续土地利用策略构建 | 第65-73页 |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 第65-67页 |
·土地利用区域差别化调控策略 | 第67-73页 |
·土地利用差别化区域的划分 | 第67-69页 |
·土地利用区域差别化调控策略 | 第69-7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3-77页 |
·研究结论 | 第73页 |
·政策建议 | 第73-77页 |
·建立用地管控差别机制 | 第73-74页 |
·探索建设空间拓展机制 | 第74-75页 |
·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谢辞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