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及培育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价值观相关概念的解读 | 第14-17页 |
| ·价值观概念 | 第14-15页 |
| ·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 ·道德价值观 | 第15页 |
| ·学习价值观 | 第15页 |
| ·人际价值观 | 第15页 |
| ·审美价值观 | 第15-16页 |
| ·婚恋价值观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新时期加强农村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 第17-21页 |
| ·对农村青少年自身成长成才的价值 | 第17-18页 |
| ·有助于纠正农村青少年个人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 ·有助于促进农村青少年自身的全面发展 | 第17-18页 |
| ·对农村家庭的价值 | 第18-19页 |
| ·有利于农村家庭人际关系和谐 | 第18页 |
| ·有利于减少农村家庭压力 | 第18-19页 |
| ·对社会的价值 | 第19-21页 |
| ·有利于推动农村社会人口素质的提高 | 第19页 |
| ·有利于提升农村社会价值观水平 | 第19-21页 |
| 第四章 新时期农村青少年价值观基本概况 | 第21-26页 |
| ·农村青少年的价值目标现状 | 第21-22页 |
| ·价值目标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 第21-22页 |
| ·价值目标日趋功利化 | 第22页 |
| ·农村青少年的价值判断现状 | 第22-23页 |
| ·价值判断模糊与清晰并存 | 第23页 |
| ·价值判断主体日趋自我化 | 第23页 |
| ·农村青少年的价值选择现状 | 第23-26页 |
|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 | 第23-24页 |
| ·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 | 第24-26页 |
| 第五章 影响农村青少年价值观的因素分析 | 第26-35页 |
| ·农村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农村青少年自我价值判断的影响 | 第26页 |
| ·农村青少年自我价值选择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农村青少年自我价值培养的影响 | 第27页 |
| ·农村家庭因素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农村家庭结构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 第28页 |
| ·农村家庭生活氛围的影响 | 第28页 |
| ·学校因素的影响 | 第28-32页 |
| ·缺乏完善的价值观教育工作机制 | 第29-30页 |
| ·教师队伍在价值观教育中的整体战斗力不强 | 第30-31页 |
| ·价值观教育工作缺乏有效方法 | 第31-32页 |
| ·社会因素的影响 | 第32-35页 |
| ·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影响 | 第32页 |
| ·大众传媒的影响 | 第32-34页 |
| ·政治因素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第六章 农村青少年价值观培育对策思考 | 第35-38页 |
| ·农村青少年价值观的自我培育践行 | 第35页 |
| ·发挥家庭在农村青少年价值观培育中的熏陶作用 | 第35-36页 |
| ·发挥学校在农村青少年价值观培育中的指导作用 | 第36-37页 |
| ·发挥社会在农村青少年价值观培育中的引导作用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附录 | 第42-43页 |
| 调查问卷 | 第42-43页 |
| 调查结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