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的改革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一、选题缘由第11-12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研究目的第12页
 二、核心概念界定第12-13页
  (一)中小学教师第12-13页
  (二)教师职务制度第13页
  (三)教师职务制度改革第13页
 三、文献综述第13-24页
  (一)关于国内外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的介绍第13-17页
  (二)关于改革前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的改革第18-21页
  (四)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改革后需关注的问题第21-24页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第24-26页
  (一)研究方法第24-25页
  (二)研究思路第25-26页
第二章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改革的提出第26-39页
 一、我国改革前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第26-31页
  (一)适用对象第26页
  (二)职务系列和技术岗位等级的划分第26-28页
  (三)任职资格条件及评审程序第28-29页
  (四)职务比例结构及技术职务聘任第29-30页
  (五)技术职务等级工资第30-31页
 二、改革前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存在的问题第31-34页
  (一)中学、小学教师职务各自成一个体系,不利于管理第31页
  (二)职务台阶跨度太大,等级设计不够细化第31-32页
  (三)职务制度最高等级设置不合理,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第32页
  (四)对幼儿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认同不够第32-33页
  (五)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影响教师的职务晋升第33页
  (六)教师的聘后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待遇不高第33-34页
 三、中小学教师职务新制度的设计思路第34-35页
  (一)中学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合并第34页
  (二)增设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务第34页
  (三)与专业技术岗位分级相结合第34-35页
 四、实行新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期望取得的效果第35-39页
  (一)更好地体现尊师重教第35页
  (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流动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35页
  (三)改革使中小学教师职务的聘任更趋合理第35-36页
  (四)与新的职务系列配套的工资制度更具激励力第36页
  (五)新的教师职务系列对人事档案管理产生积极影响第36-39页
第三章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务新制度的试行第39-59页
 一、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务新制度的内容第39-47页
  (一)适用对象第41页
  (二)职务系列和技术岗位等级的划分第41-42页
  (三)任职资格条件及评审程序第42-45页
  (四)职务比例结构及技术职务聘任第45页
  (五)技术职务等级工资第45-46页
  (六)新旧技术职务过渡第46-47页
 二、上海市新教师职务制度试行情况第47-55页
  (一)上海市新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的试行概况第47页
  (二)教师对本次职务制度改革的看法第47-52页
  (三)申报正高级评审通过人员案例分析第52-55页
 三、上海市新教师职务制度试行效果第55-59页
  (一)统一了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使制度科学合理第55页
  (二)新制度台阶划分细化,职务等级设计趋向合理第55-56页
  (三)设置了正高级职务,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第56-57页
  (四)提高了幼儿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第57-58页
  (五)中高级职务严格按照岗位设置的宏观结构比例聘任第58-59页
第四章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改革的展望第59-66页
 一、新制度试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59-62页
  (一)指标限制职务晋升的名额第59页
  (二)不同学科的分布失衡导致教育失衡第59-60页
  (三)学校专业引领的力度有待加强第60-61页
  (四)教师的整体待遇还需提高第61-62页
 二、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及其实施的完善第62-66页
  (一)研究中小学教师职务比例统筹调节管理的宏观模式第62页
  (二)加强学校的专业引领力度第62-64页
  (三)提高教师待遇水平,评价上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附录第69-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STEM课程案例分析研究
下一篇:中学生命科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