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8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3-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22页 |
(一) 学区与学区管理 | 第16-18页 |
(二) 教师流动 | 第18-20页 |
(三) 教师流动机制 | 第20-22页 |
三、以往研究的回顾 | 第22-35页 |
(一) 关于学区与学区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 第22-28页 |
(二) 关于教师流动机制的研究和实践 | 第28-34页 |
(三) 综合述评 | 第34-35页 |
四、研究方案的设计 | 第35-38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35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第二章 教师流动机制的理论构建 | 第38-58页 |
一、教师流动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38-43页 |
(一) 从社会出发:社会功能理论 | 第38-39页 |
(二) 从学区出发:罗尔斯正义论 | 第39-40页 |
(三) 从学校出发:卡兹曲线 | 第40-42页 |
(四) 从教师出发:创造力曲线 | 第42-43页 |
二、教师流动机制的价值取向 | 第43-46页 |
(一) 教育公平是第一要义 | 第43-44页 |
(二) 尊重教师个人意愿与选择 | 第44-45页 |
(三) 经济主义与绩效主义相结合 | 第45-46页 |
三、国外教师流动机制的启示 | 第46-58页 |
(一) 日本的“教师流动制” | 第46-52页 |
(二) 美法韩等国的教师流动机制 | 第52-55页 |
(三) 国外教师流动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55-58页 |
第三章 构建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必要性 | 第58-70页 |
一、我国现行教师流动的政策规定 | 第58-62页 |
(一) 国家层面的教师流动政策 | 第58-59页 |
(二) 地方层面的教师流动政策 | 第59-62页 |
二、我国现行教师流动政策实施中的偏差 | 第62-64页 |
(一) 流动类型失真 | 第62页 |
(二) 组成要素失全 | 第62-63页 |
(三) 运作模式失范 | 第63页 |
(四) 保障措施失力 | 第63-64页 |
(五) 价值导向失实 | 第64页 |
三、教师在学区内流动的优势分析 | 第64-70页 |
(一) 天时:环境条件的具备 | 第64-66页 |
(二) 地利:地域范围的便利 | 第66-68页 |
(三) 人和:心理因素的契合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个案研究——基于对上海市Y学区的调查研究 | 第70-93页 |
一、Y学区简介 | 第70-77页 |
(一) Y学区基本情况 | 第70-74页 |
(二) Y学区师资情况 | 第74-77页 |
二、Y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基本情况 | 第77-83页 |
(一) 流动规模:10% | 第77-78页 |
(二)流动范围:学区内自由流动 | 第78页 |
(三) 流动方式:刚柔相济 | 第78-83页 |
三、Y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取得的成效 | 第83-87页 |
(一) 引导合理流动,激发教师积极性 | 第83-84页 |
(二)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学校动态平衡 | 第84-85页 |
(三) 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学区内教育均衡发展 | 第85-87页 |
四、Y学区内教师流动存在的困难 | 第87-93页 |
(一) 顶层设计的缺失:法规政策体系不完善影响教师流动 | 第87-88页 |
(二) 编校关联的尴尬: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教师流动 | 第88-89页 |
(三) 薪资随校的桎梏:现行薪资福利制度牵绊教师流动 | 第89-90页 |
(四) 学校管理者的私心:师—校矛盾阻碍教师流动 | 第90-91页 |
(五) 教师的“心病”:归属感缺失迟滞教师流动 | 第91-93页 |
第五章 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构想 | 第93-114页 |
一、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93-97页 |
(一) 利益相关者的具体分析 | 第93-96页 |
(二)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 第96-97页 |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确立 | 第97-101页 |
(一)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 第98-99页 |
(二) 管理权力的分散化 | 第99-101页 |
(三) 管理效能的社会化 | 第101页 |
三、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起点 | 第101-107页 |
(一) 启动机制 | 第102-104页 |
(二) 选配机制 | 第104-107页 |
四、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过程 | 第107-110页 |
(一) 评价机制 | 第107-108页 |
(二) 申诉机制 | 第108-110页 |
五、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终点 | 第110-114页 |
(一) 调整机制 | 第110-111页 |
(二) 退出机制 | 第111-112页 |
(三) 注意事项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保障措施 | 第114-133页 |
一、文化先行:从学校人到学区人 | 第114-118页 |
(一) 破除历史惯性 | 第114-116页 |
(二) 培育学区文化 | 第116-118页 |
(三) 争取有利舆论 | 第118页 |
二、机构配套:组建学区管理委员会 | 第118-123页 |
(一) 法律地位和组织架构 | 第119-120页 |
(二) 人员构成和产生办法 | 第120-121页 |
(三) 职责和权限 | 第121-122页 |
(四) 学区内教师流动的具体做法 | 第122-123页 |
三、操作规范:细化学区内教师流动的相关规定 | 第123-133页 |
(一) 关于流动对象和流动比例的规定 | 第123-126页 |
(二) 关于流动类型、流动期限和流动范围的规定 | 第126-129页 |
(三) 关于流动程序、流动待遇和流动保障的规定 | 第129-133页 |
结语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4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第144-154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154-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