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4-15页 |
一、教育生态学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价值 | 第15-26页 |
(一)教育生态学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 第15-21页 |
1.教育生态学的分析框架 | 第15-19页 |
2.高校生态系统分析 | 第19-21页 |
(二)高校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生态的价值追求 | 第21-26页 |
1.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 第21-22页 |
2.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22-23页 |
3.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 第23-24页 |
4.高校可持续发展观 | 第24-25页 |
5.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意义 | 第25-26页 |
二、高校可持续发展之生态困境的表征 | 第26-35页 |
(一)高校生态主体系统结构失调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26-27页 |
1.高校生态主体性不明晰 | 第26页 |
2.高校发展定位缺乏特色 | 第26-27页 |
3.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 | 第27页 |
(二)外部生态环境变动频繁不利于高校可持续发展 | 第27-29页 |
1.政策界定不清,高校定位不准 | 第27-28页 |
2.经济环境变化加剧,高校无力应变 | 第28页 |
3.文化环境变革的负面影响,高校深受冲击 | 第28-29页 |
(三)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作用机制失衡限制高校可持续发展 | 第29-35页 |
1.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造成“花盆效应” | 第29页 |
2.高校规模过度扩张超越生态环境承载力,引发质量下滑 | 第29-30页 |
3.高校投入不足违背“限制因子定律”,阻碍高校快速发展 | 第30-31页 |
4.高校办学竞争混乱无序,导致高校的生态位趋同 | 第31-32页 |
5.高校生态区域结构不合理,影响“教育生态边缘效应”的发挥 | 第32-35页 |
三、高校可持续发展之生态困境的治理对策 | 第35-43页 |
(一)合理规划高校系统结构,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 | 第35-36页 |
1.优化高校生态主体系统结构,突出主体性 | 第35页 |
2.高校自身找准办学定位,凸显办学特色 | 第35-36页 |
3.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第36页 |
(二)优化高校生态环境,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 第36-38页 |
1.优化高校政策环境,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 第36-37页 |
2.调整社会经济环境,统筹经济改革与高校发展 | 第37页 |
3.建立优良文化环境,培育自由民主的高校文化 | 第37-38页 |
(三)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实现高校主体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 第38-43页 |
1.建立并完善高校现代大学制度,避免“花盆效应” | 第38-39页 |
2.根据“适度原则”调整招生规模,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 第39页 |
3.遵循“限制因子定律”,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 第39-40页 |
4.根据“生态位原理”,实现高校良性竞争与协同进化 | 第40-41页 |
5.优化高校区域结构,发挥“教育生态边缘效应” | 第41-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