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砷和铅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15-18页 |
·砷的化学特征、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5-16页 |
·铅的化学特征、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6-18页 |
·除砷、铅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化学沉淀法 | 第18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18-19页 |
·电解法 | 第19页 |
·膜分离技术 | 第19-20页 |
·生物法 | 第20页 |
·吸附法 | 第20-23页 |
·固液界面吸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吸附等温线模型拟合 | 第23-24页 |
·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 | 第24-25页 |
·砷、铅吸附机理研究进展 | 第25页 |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5-27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 钛锰复合氧化物的制备、表征 | 第27-37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实验部分 | 第28-29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8页 |
·钛锰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 第28页 |
·钛锰复合氧化物的表征 | 第28-29页 |
·静态吸附实验 | 第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钛锰复合氧化物吸附剂的表征 | 第29-34页 |
·不同干燥温度对钛锰复合氧化物除As(III)效果影响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3 钛锰复合氧化物除砷性能研究 | 第37-47页 |
·引言 | 第37页 |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静态吸附实验 | 第37-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38-40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40-43页 |
·溶液pH对砷吸附的影响 | 第43-44页 |
·共存离子对砷去除的影响 | 第44-45页 |
·再生实验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4 钛锰复合氧化物对砷吸附机理研究 | 第47-57页 |
·引言 | 第47页 |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3页 |
·不同离子强度对As(V)和As(III)吸附的影响 | 第48-49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49页 |
·Zeta电位 | 第49-50页 |
·FTIR | 第50-51页 |
·XPS | 第51-53页 |
·吸附机理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5 钛锰复合氧化物除铅性能研究 | 第57-69页 |
·引言 | 第57页 |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57页 |
·静态吸附实验 | 第57-58页 |
·铅吸附前后材料表征 | 第58-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6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59-60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60-61页 |
·溶液pH及离子强度对铅吸附的影响 | 第61-62页 |
·共存离子对铅去除的影响 | 第62-63页 |
·再生实验 | 第63-64页 |
·Zeta电位 | 第64-65页 |
·XPS分析 | 第65-66页 |
·吸附机理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