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细菌纲论文--真细菌目论文

黄河三角洲田菁根瘤菌遗传多样性、高效菌株筛选及应用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前言第13页
   ·根瘤菌多样性研究第13-19页
     ·根瘤菌表型多样性研究方法第14-15页
     ·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第15-19页
   ·根瘤菌生物地理特性第19-21页
   ·根瘤菌的应用研究第21-24页
     ·根瘤菌的应用现况第21-23页
     ·根瘤菌选种原则第23-24页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24-28页
     ·研究背景第24-25页
     ·田菁根瘤菌多样性研究第25页
     ·田菁在改良土壤的应用第25-27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二章 黄河三角洲田菁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第29-61页
   ·材料和方法第29-35页
     ·试剂和仪器第29页
     ·根瘤的采集第29-30页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保藏第30页
     ·根瘤菌总DNA提取第30页
     ·持家基因 recA  、atpD、glnⅡ、16S rRNA 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第30-33页
     ·持家基因多基因序列分析第33-34页
     ·共生基因nodA、nifH系统发育分析第34-35页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第35页
   ·田菁根瘤菌遗传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第35-36页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5-36页
     ·相关性分析第36页
   ·实验结果第36-52页
     ·田菁根瘤菌采样信息第36页
     ·根据recA基因序列进行代表菌株筛选第36-37页
     ·代表菌株的 16S rRNA基因、持家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第37-49页
     ·共生基因——结瘤基因nodA、固氮基因nifH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第49-52页
   ·黄河三角洲与如东沿海滩涂田菁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第52-54页
   ·土壤理化因子与田菁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第54-56页
   ·讨论第56-59页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三章 黄河三角洲田菁根瘤菌高效菌株筛选第61-69页
   ·蛭石盆栽实验第61-63页
     ·试剂和仪器第61页
     ·田菁种子处理第61-62页
     ·菌株活化第62页
     ·田菁种植与接菌第62页
     ·田菁植株收获及生长指标测量第62页
     ·根瘤固氮酶活测定及根瘤收集第62页
     ·统计分析第62-63页
     ·高效菌株的耐盐及耐酸碱测定第63页
   ·实验结果第63-66页
     ·接种根瘤菌的结瘤及固氮能力第63-64页
     ·接种根瘤菌对田菁干重、鲜重、株高的影响第64-66页
     ·接种根瘤菌对田菁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66页
     ·高效菌株的耐盐性及耐酸碱性第66页
   ·讨论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高效菌株在黄河三角洲田菁改良盐碱地中的应用试验第69-78页
   ·材料和方法第69-71页
     ·供试菌株和田菁种子第69页
     ·接种菌液处理第69页
     ·小区试验土壤第69页
     ·田菁种子处理及接种第69-70页
     ·根瘤菌群落组成、田菁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监测第70-71页
   ·结果与分析第71-74页
     ·接菌与不接菌田菁根瘤菌种群组成第71页
     ·接菌与不接菌田菁生长指标第71-72页
     ·接菌与不接菌田菁根部土壤盐分变化第72-73页
     ·接菌与不接菌田菁根部土壤pH变化第73-74页
     ·接菌与不接菌田菁土壤营养成分变化第74页
   ·讨论第74-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结论第78-79页
   ·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93页
附录:各采样点采样菌株汇总第93-94页
作者简介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功能吸附材料—钛锰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砷、铅吸附行为研究
下一篇:具槽帕拉藻对不同形态磷源的生理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