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中美商标权取得制度的概述 | 第11-15页 |
(一) 中美关于商标的定义 | 第11页 |
(二) 美国商标权使用取得制度 | 第11-12页 |
(三) 中国商标权注册取得制度 | 第12-13页 |
(四) 中美商标权取得制度的异同 | 第13-15页 |
1. 中美商标权取得制度的相同点 | 第13-14页 |
2. 中美商标权取得制度的不同点 | 第14-15页 |
二、中美商标权取得制度中“使用”和“注册”的比较 | 第15-23页 |
(一) “使用”的地位和作用 | 第15-20页 |
1. “使用”在美国商标取得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5-18页 |
2. “使用”在中国商标取得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8-20页 |
3. “使用”在两国的区别 | 第20页 |
(二) “注册”的地位和作用 | 第20-23页 |
1. “注册”在美国商标取得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0-21页 |
2. “注册”在中国商标取得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1-22页 |
3. “注册”在两国的区别 | 第22-23页 |
三、美国“商标流氓”与中国“商标抢注”——不同制度下的商标不当取得之比较 | 第23-39页 |
(一) 商标抢注的概述 | 第23-26页 |
1. 美国商标抢注的定义和现状 | 第23-25页 |
2. 中国商标抢注的定义和现状 | 第25-26页 |
(二) 中美防止商标抢注制度 | 第26-39页 |
1. 美国防止商标抢注制度 | 第26-33页 |
2. 中国防止商标抢注制度 | 第33-39页 |
四、完善我国商标权取得制度的建议 | 第39-46页 |
(一) 对中美防止商标抢注制度的评价 | 第39-42页 |
1. 对美国防止商标抢注制度的评价 | 第39-40页 |
2. 对中国防止商标抢注制度的评价 | 第40-42页 |
3. 小结 | 第42页 |
(二) 建议引入美国“意图使用”制度 | 第42-46页 |
1. 引入美国“意图使用”制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2. “意图使用”制度在我国的具体适用 | 第44-45页 |
3. 小结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