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附录 | 第10-11页 |
导论 | 第11-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局限 | 第16-17页 |
一、历史背景 | 第17-37页 |
(一)沂蒙 | 第17-19页 |
(二)沂蒙地区的党组织 | 第19-26页 |
1.革命真理进入山区 | 第19-20页 |
2.红太阳在蒙山沂水间升起 | 第20页 |
3.转入地下的党组织 | 第20-24页 |
4.党组织遭受破坏 | 第24-25页 |
5.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 第25-26页 |
(三)沂蒙革命根据地 | 第26-37页 |
1.鲁中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 | 第26-28页 |
2.鲁南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 | 第28-31页 |
3.滨海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 | 第31-37页 |
二、沂蒙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的历程分析(一) | 第37-73页 |
(一)初步展开的群众工作(1937-1940) | 第39-66页 |
1.总体状况 | 第39-40页 |
2.策略分析 | 第40-66页 |
(二)动荡考验中的群众工作(1941-1942) | 第66-73页 |
1.总体状况 | 第67-68页 |
2.策略分析 | 第68-73页 |
三、沂蒙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的历程分析(二) | 第73-102页 |
(一)转折与成熟中的群众工作(1942-1945) | 第73-85页 |
1.总体状况 | 第73-74页 |
2.策略分析 | 第74-85页 |
(二)走向胜利的群众工作(1946-1949) | 第85-102页 |
1.总体状况 | 第85页 |
2.策略分析 | 第85-102页 |
四、沂蒙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与经验 | 第102-120页 |
(一)特点 | 第102-108页 |
1.顺应群众利益 | 第102-104页 |
2.适应地方特点 | 第104-106页 |
3.工作内容务实 | 第106-107页 |
4.工作方法高效 | 第107-108页 |
(二)经验总结 | 第108-120页 |
1.当好群众的领路人 | 第108-110页 |
2.善于培养群众中的“领袖” | 第110-111页 |
3.牢固树立群众观念 | 第111-112页 |
4.时常进行“良心检讨” | 第112-113页 |
5.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 第113-115页 |
6.适时制定群众公约 | 第115-116页 |
7.抓住关键性群体 | 第116-118页 |
8.“豪宅”没有“团瓢”高 | 第118-120页 |
五、沂蒙根据地党的群众工作的启示——走向“相称”的联盟 | 第120-132页 |
(一)“相称”的联盟 | 第121-123页 |
(二)共产党与农民的联盟 | 第123-125页 |
(三)维系“相称”的联盟——群众工作 | 第125-126页 |
(四)新形势下继续保持“相称”的联盟 | 第126-132页 |
结语 | 第132-133页 |
附表 | 第133-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5页 |
后记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