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AIS 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数据挖掘技术在海上交通领域的研究 | 第14-15页 |
·船舶到达规律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AIS 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与挖掘的基础理论 | 第18-26页 |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 | 第18-19页 |
·数据仓库的基本概述 | 第18页 |
·OLAP 的基本概述 | 第18-19页 |
·数据挖掘的基本概述 | 第19页 |
·基于 ECDIS 和 AIS 的船舶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 第19-23页 |
·海上交通流理论基本概述 | 第23-25页 |
·海上交通调查概述 | 第23-24页 |
·海上交通实况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区域船舶到达规律挖掘算法 | 第26-34页 |
·船舶到达规律 | 第26-29页 |
·船舶交通量 | 第26页 |
·船舶分布 | 第26页 |
·交通量的概率分布数学模型 | 第26-29页 |
·基于 AIS 数据的海上交通流 OLAP 系统开发 | 第29-33页 |
·海上交通流 OLAP 系统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 第29-30页 |
·海上交通流 OLAP 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OLAP 实例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区域船舶间时距挖掘算法 | 第34-47页 |
·船舶间时距 | 第34-39页 |
·船舶间时距的概念 | 第34页 |
·船舶间时距分布模型简介 | 第34-36页 |
·船舶间时距拟合方法 | 第36-39页 |
·船舶间时距分布模型检验 | 第39页 |
·基于时间修正模型的船舶间时距算法 | 第39-42页 |
·基于 TCM 的关键技术 | 第39-41页 |
·基于 TCM 算法的设计与步骤 | 第41-42页 |
·基于跨立试验的船舶间时距算法 | 第42-44页 |
·基于 ST 的关键技术 | 第42-43页 |
·基于 ST 算法的设计与步骤 | 第43-44页 |
·两种船舶间时距算法的比较分析 | 第44-46页 |
·时间复杂度 | 第44-45页 |
·数据比对 | 第45-46页 |
·两种算法的结果分析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区域船舶到达模型实例 | 第47-60页 |
·厦门港主航道的区域船舶到达模型研究 | 第47-52页 |
·厦门港观测区域和观测门限的确定 | 第47页 |
·厦门港主航道船舶到达规律数学模型 | 第47-49页 |
·厦门港主航道船舶间时距分布数学模型 | 第49-52页 |
·青岛港的区域船舶到达模型研究 | 第52-54页 |
·青岛港观测区域和观测门限的确定 | 第52页 |
·青岛港船舶到达规律数学模型 | 第52-53页 |
·青岛港船舶间时距分布数学模型 | 第53-54页 |
·连云港的区域船舶到达模型研究 | 第54-56页 |
·连云港航道概况 | 第54页 |
·连云港船舶到达规律数学模型 | 第54-55页 |
·连云港船舶间时距分布数学模型 | 第55-56页 |
·长江口主航道的区域船舶到达模型研究 | 第56-57页 |
·长江口主航道概况 | 第56页 |
·长江口主航道船舶到达规律数学模型 | 第56-57页 |
·长江口主航道船舶间时距分布数学模型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8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