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写素养培养的《木兰诗》教材编辑历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4页 |
·本课题研究的框架、对象和意义 | 第9-13页 |
·研究框架:读写素养 | 第9-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基于读写素养研究《木兰诗》教材编辑历程的依据 | 第14-17页 |
·教材编辑历程:培养读写素养的脉络 | 第14-15页 |
·《木兰诗》:语文教材的座上宾 | 第15-17页 |
·《木兰诗》教材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2 北魏至清末:“暗中摸索”的《木兰诗》学习 | 第24-30页 |
·初露光芒的北朝:文章合为时而著 | 第24-25页 |
·群众基础:大众疾苦,朗朗上口 | 第24页 |
·教化工具:孝道为统治者提倡 | 第24-25页 |
·邺下遗风:终不入正统教材 | 第25页 |
·崭露头角的唐代:又有蜻蜓立上头 | 第25-26页 |
·成为文人改编创作的素材 | 第25-26页 |
·无缘正统,却是文学标准 | 第26页 |
·理性的宋代:打破沙锅问到底 | 第26-27页 |
·宋代以后:惟有源头活水来 | 第27页 |
·总结:“暗中摸索”的读写素养 | 第27-30页 |
·学习内容:“暗中摸索” | 第28页 |
·学习方法:“暗中摸索” | 第28页 |
·阅读的学习结果:以“写”呈现 | 第28-30页 |
3 清末至民国时期:由“暗中摸索”走向“系统” | 第30-38页 |
·《木兰诗》教材内容编辑上的变化 | 第31-33页 |
·加入标点符号 | 第31页 |
·增加注释 | 第31-32页 |
·人物插图出现 | 第32-33页 |
·在“系统”中关注读写素养 | 第33-38页 |
·“读”的对象:平民大众 | 第33-34页 |
·“读”的作用:实用 | 第34-35页 |
·“读”的方式:多样化助“读” | 第35页 |
·“读”的主体:发挥主动性 | 第35-37页 |
·读写素养培养由“暗中摸索”走向“系统” | 第37-38页 |
4 1949 年-1978 年:曲折中前行 | 第38-44页 |
·《木兰诗》教材编辑中的变化 | 第38-40页 |
·教材各系统基本成型 | 第38-39页 |
·习题内容基本确定 | 第39-40页 |
·教材注释差异较大 | 第40页 |
·《木兰诗》教材编辑与培养读写素养的契合 | 第40-42页 |
·“读”的内容更为丰富 | 第40-41页 |
·对“读”的效果进行检验 | 第41页 |
·关注“读”的过程 | 第41-42页 |
·在培养读写素养上的不足之处 | 第42-44页 |
·忽视“读”的过程和“写”的作用 | 第42-43页 |
·忽视“读”的内容的严谨性 | 第43-44页 |
5 1978 年至今:教学目标走向“明里探讨” | 第44-65页 |
·1978 年:以思想教育为主导的能力训练 | 第44-47页 |
·《木兰诗》教材编辑中的主要变化 | 第44-46页 |
·《木兰诗》教材编辑与培养读写素养 | 第46-47页 |
·1982 年:循序渐进中有所创新 | 第47-49页 |
·《木兰诗》教材编辑中的变化 | 第47-48页 |
·《木兰诗》教材编辑与培养读写素养 | 第48-49页 |
·1987 年:阅读量增加,阅读深度降低 | 第49-51页 |
·《木兰诗》教材编辑中的变化 | 第49-50页 |
·《木兰诗》教材编辑与培养读写素养 | 第50-51页 |
·1993 年:预设下的阅读 | 第51-54页 |
·《木兰诗》教材编辑中的变化 | 第52-53页 |
·《木兰诗》教材编辑与培养读写素养 | 第53-54页 |
·2001 年:重在生成 | 第54-56页 |
·《木兰诗》教材编辑 | 第54-55页 |
·《木兰诗》教材编辑与培养读写素养 | 第55-56页 |
·2009 年: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 | 第56-57页 |
·《木兰诗》教材编辑上的变化 | 第56页 |
·《木兰诗》教材编辑与读写素养培养 | 第56-57页 |
·这一时期读写素养培养脉络 | 第57-60页 |
·“教材”向“学材”转变 | 第57-59页 |
·由重思想教育到在人文性中进行语文素养训练 | 第59-60页 |
·写作技巧一直是阅读的重点 | 第60页 |
·从《木兰诗》教材编辑历程中得到的启示 | 第60-65页 |
·人教版《木兰诗》教材编辑上的优势 | 第60-61页 |
·人教版教材《木兰诗》编辑中的不足 | 第61-65页 |
6 台湾与香港教材中的《木兰诗》 | 第65-70页 |
·台湾与香港《木兰诗》教材的编辑特点 | 第65-68页 |
·台湾教材:诗韵中“读”文学知识 | 第65-66页 |
·香港教材:注重“读”的“过程与方法” | 第66-68页 |
·从台湾与香港《木兰诗》教材编辑中得到的启示 | 第68-70页 |
·明确“读”什么 | 第68-69页 |
·关注学生“读”的过程 | 第69-70页 |
7 美国教材中的《木兰诗》 | 第70-73页 |
·美国《木兰诗》教材编辑特点 | 第70-71页 |
·到教材设置的情境中阅读 | 第70-71页 |
·丰富的写作练习 | 第71页 |
·从美国《木兰诗》教材编辑中得到的启示 | 第71-73页 |
·学习需要真实的语境 | 第71-72页 |
·学生需要深度思考 | 第72-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9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100页 |
后记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