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3页 |
| 一、 研究意义 | 第7-9页 |
| (一) 大学校园文化功能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 (二) 以“一二·九戏曲节”为例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功能的新特点 | 第8-9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一) 国外学者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 | 第9-10页 |
| (二) 国内学者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功能”的研究 | 第10-12页 |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四、 主要创新点 | 第13页 |
| 第一章 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 第13-21页 |
| 一、 大学校园文化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 二、 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 | 第16-18页 |
| 三、 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 | 第18-21页 |
| (一) 导向功能 | 第18页 |
| (二) 凝聚功能 | 第18-19页 |
| (三) 陶冶功能 | 第19页 |
| (四) 约束功能 | 第19-20页 |
| (五) 激励功能 | 第20页 |
| (六) 娱乐功能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一二·九戏曲节”的概述 | 第21-33页 |
| 一、 “一二·九戏曲节”的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 (一) “一二·九戏曲节”的由来 | 第21页 |
| (二) “一二·九戏曲节”的发展过程 | 第21-22页 |
| 二、 “一二·九戏曲节”体现大学校园文化功能的历史回顾 | 第22-33页 |
| (一) 戏曲类节目的演出为主 | 第22-24页 |
| (二) 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 | 第24-27页 |
| (三) 戏剧演出的加盟、综合艺术节目 | 第27-33页 |
| 第三章 从“一二·九戏曲节”看大学校园文化功能变化的新趋势 | 第33-54页 |
| 一、 从“一二·九戏曲节”看中国戏曲学院校园文化功能的新变化 | 第34-44页 |
| (一) 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 第34-36页 |
| (二) 第二课堂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 第36-38页 |
| (三) “国戏精神”的积淀与凝炼 | 第38-41页 |
| (四) 校风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 第41-43页 |
| (五) 拓宽了戏曲艺术的受众面 | 第43-44页 |
| 二、 从问卷调查看中国戏曲学院校园文化功能的新特点 | 第44-50页 |
| (一) 施测基本情况 | 第44页 |
| (二) 信效度分析 | 第44-45页 |
| (三) 中国戏曲学院校园文化功能新特点的调查分析 | 第45-50页 |
| 三、 从个案看大学校园文化功能变化的新趋势 | 第50-54页 |
| (一) 大学校园文化功能结构的变化趋势 | 第51-52页 |
| (二)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的变化趋势 | 第52页 |
| (三) 大学校园文化功能价值层次的新变化 | 第52-53页 |
| (四)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变化的新趋势 | 第53-54页 |
| 结语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 1 关于中国戏曲学院“一二·九戏曲节”的调查问卷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