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微腔多级受激拉曼散射现象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受激拉曼散射研究进展 | 第9页 |
| ·光学介质微腔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意义及动机 | 第10-11页 |
|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光学微球腔和光纤锥 | 第13-28页 |
| ·光学微球腔原理综述 | 第13-18页 |
| ·微球腔的光场表达式 | 第13-15页 |
| ·WGM模式微球腔的强度分布 | 第15-18页 |
| ·描述光学介质微球腔光场分布的几个物理参数 | 第18-20页 |
| ·品质因子 | 第18-19页 |
| ·自由频谱范围FSR | 第19页 |
| ·精细度 | 第19-20页 |
| ·微球腔制备 | 第20-23页 |
| ·二氧化硅微球腔制备 | 第20-22页 |
| ·磷硅酸盐微球腔制备 | 第22-23页 |
| ·锥光纤的制备方法 | 第23-26页 |
| ·氢氧火焰拉锥法 | 第23-24页 |
| ·氢氟酸腐蚀法 | 第24-26页 |
| ·光学微球腔和锥光纤耦合理论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受激拉曼散射的理论 | 第28-46页 |
| ·三阶非线性效应 | 第28-29页 |
| ·拉曼散射 | 第29-30页 |
| ·受激拉曼散射 | 第30-32页 |
| ·受激拉曼散射与普通的拉曼散射区别 | 第30-31页 |
| ·受激拉曼散射多重谱线特征 | 第31页 |
| ·受激拉曼散射的工作物质 | 第31-32页 |
| ·受激拉曼散射理论 | 第32-41页 |
| ·受激拉曼散射经典理论 | 第32-38页 |
| ·受激拉曼散射半经典理论 | 第38-41页 |
| ·二氧化硅微球腔中的受激拉曼散射 | 第41-45页 |
| ·微球腔中的受激拉曼散射 | 第41-42页 |
| ·微球腔内一级拉曼散射耦合波方程 | 第42-44页 |
| ·微球腔内多级级联拉曼散射耦合波方程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光学微球腔受激拉曼散射的产生 | 第46-53页 |
| ·微球腔受激拉曼散射现象研究平台 | 第46-48页 |
| ·用CCD观察微球产生受激拉曼散射现象 | 第48-49页 |
| ·光学微球在同一锥光纤不同位置点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9-51页 |
| ·微球腔直径和锥光纤直径模式匹配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光学微球腔多级受激拉曼散射的分析 | 第53-71页 |
| ·980nm激光泵浦微球产生多级受激拉曼散射 | 第53-66页 |
| ·八级级联受激拉曼散射 | 第53-56页 |
| ·受激拉曼散射光谱受微球腔调制作用 | 第56-58页 |
| ·反斯托克斯激光 | 第58-62页 |
| ·拉曼放大光谱 | 第62-64页 |
| ·980nm泵浦二氧化硅微球腔激发单纵模激光 | 第64-66页 |
| ·1064nm激光泵浦微球产生多级受激拉曼散射 | 第66-70页 |
| ·三级级联受激拉曼散射 | 第66-68页 |
| ·1064nm泵浦二氧化硅微球腔激发单纵模激光 | 第68-70页 |
| ·微腔激光器结构设计 | 第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