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

经济法权利研究

内容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目录第13-17页
前言第17-34页
 一、 选题缘由第17-19页
 二、 研究范围第19-20页
 三、 研究意义第20-22页
 四、 研究综述第22-27页
 五、 研究方法第27-28页
 六、 结构安排第28-31页
 七、 本文创新第31-34页
第一章 经济法权利的界定第34-78页
 一、 权利是什么第34-55页
  (一) 权利词源考第34-39页
  (二) 不同学科视野中的权利第39-46页
  (三) 权利意蕴的揭示第46-51页
  (四) 权利与法律的关系第51-55页
 二、 什么是经济法权利第55-60页
  (一) 现有研究第55-56页
  (二) 本文对经济法权利的界定第56-60页
 三、 经济法权利的特征第60-73页
  (一) 权利主体的具体性和身份性第60-64页
  (二) 权利客体的异质性和广泛性第64-69页
  (三) 权利配置的倾斜性第69页
  (四) 权利行使的正外部性第69-71页
  (五) 权利保护主体的多元性第71-73页
 四、 经济法权利的性质第73-78页
  (一) 经济法权利兼具私益性和公益性第74-76页
  (二) 经济法权利兼具个体性和群体性第76页
  (三) 经济法权利兼具初次分配性和再分配性第76-78页
第二章 经济法权利的来源与生成第78-117页
 一、 经济法权利的来源探究第78-84页
  (一) 权利来源的理论探索第78-84页
  (二) 经济法权利的来源的思考第84页
 二、 经济法权利生成的历史逻辑第84-106页
  (一) 生产方式变革与新型利益冲突第85-92页
  (二) 新型权利诉求与传统法的回应第92-98页
  (三) 权利发展与经济法权利的生成第98-106页
 三、 经济法权利生成的法经济学解释第106-113页
  (一) 交易成本视角第107-113页
  (二) 制度变迁视角第113页
 四、 经济法权利生成的法社会学解释第113-117页
第三章 经济法权利的类型化思考第117-171页
 一、 经济法权利类型的现有研究第117-125页
  (一) 观点综述第117-121页
  (二) 研究视角的提炼与评析第121-122页
  (三) 经济法权利类型化的若干问题第122-125页
 二、 经济法权利的文本归纳第125-153页
  (一) 识别经济法权利需要弄清的两个问题第125-131页
  (二) 经济法规范对权利的设置第131-153页
 三、 经济法权利具体类型解析第153-171页
  (一) 经营者权利第153-157页
  (二) 消费者权利第157-161页
  (三) 劳动者权利第161-167页
  (四) 社会团体权利第167-171页
第四章 经济法权利的配置第171-195页
 一、 经济法权利配置之基本问题第171-174页
  (一) 经济法权利配置的层次第172-173页
  (二) 经济法权利配置的主体第173-174页
 二、 经济法权利配置观第174-180页
  (一) 权利配置理论概览第174-179页
  (二) 经济法权利配置观的思考第179-180页
 三、 经济法权利配置的原则第180-195页
  (一) 权利对等配置原则第180-184页
  (二) 权利倾斜配置原则第184-192页
  (三) 经济法权利配置原则的独特性及其成因第192-195页
第五章 经济法权利的实现第195-240页
 一、 经济法权利的实现状况:以中国为考察中心第195-212页
  (一) 权利实现的内涵与判定依据第195-196页
  (二) 经济法权利在中国的实现状况第196-212页
 二、 经济法权利实现的影响因素第212-219页
  (一) 经济法权利实现的外部影响因素第212-217页
  (二) 经济法权利实现的内部影响因素第217-219页
 三、 经济法权利实现的途径第219-229页
  (一) 立法途径第220页
  (二) 行政途径第220-224页
  (三) 司法途径第224-226页
  (四) 社会途径第226-229页
 四、 经济法权利实现的法律机制第229-240页
  (一) 责任机制第229-232页
  (二) 监督机制第232-234页
  (三) 激励机制第234-236页
  (四) 参与机制第236-240页
结语第240-243页
致谢第243-244页
参考文献第244-2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56页

论文共2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地财政”法律规制改革研究
下一篇:我国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