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4页 |
·感性工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座椅动静态舒适度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语义传达方法研究国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汽车座椅舒适性问卷调查法 | 第24页 |
·SD 法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 第24-25页 |
·身体局部不适等级 | 第25页 |
·TRIZ 中的创新方法 | 第25-26页 |
·眼动仪实验 | 第26-27页 |
第2章 基于感性工学的座椅语义传达设计方法及评价研究 | 第27-43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研究流程 | 第28页 |
·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产品语义的内涵和外延 | 第28-29页 |
·色彩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点、线、面形态规律 | 第30页 |
·形式美学规律 | 第30-31页 |
·问卷设计调查研究 | 第31-37页 |
·问卷实验变量选取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问卷的设计 | 第31-33页 |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33-34页 |
·问卷实验结果 | 第34-35页 |
·问卷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依据问卷结果的座椅样稿设计 | 第37-39页 |
·概念设计样稿说明 | 第39-41页 |
·汽车座椅样稿的眼动实验评价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基于感性工学的汽车座椅静态舒适度的主客观评价研究 | 第43-61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汽车座椅静态舒适度的客观实验评价研究 | 第44-46页 |
·体压分布实验 | 第44-45页 |
·泡沫静刚度实验 | 第45-46页 |
·汽车座椅静态舒适度的主观实验评价研究 | 第46-58页 |
·问卷设计 | 第46-47页 |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7-48页 |
·实验对象与方法 | 第48-49页 |
·实验流程 | 第49页 |
·实验结果 | 第49-51页 |
·结果数据分析 | 第5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4章 基于感性工学的汽车座椅振动舒适度的主客观评价方法研究 | 第61-81页 |
·引言 | 第61-62页 |
·相关理论 | 第62-67页 |
·振动觉及振动危害 | 第62-65页 |
·感性工学本章应用方法 | 第65-67页 |
·汽车座椅振动舒适性客观试验分析 | 第67-74页 |
·实验室与实验设备 | 第67-68页 |
·实验准备 | 第68-69页 |
·实验数据采集 | 第69-70页 |
·实验结果处理分析 | 第70-73页 |
·实验结论 | 第73-74页 |
·振动主观实验研究 | 第74-78页 |
·问卷设计 | 第74-75页 |
·实验对象与方法 | 第75-76页 |
·感知与振动舒适性的关系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5章 基于感性工学的客户舒适度心理认知过程研究与评价 | 第81-119页 |
·引言 | 第81-82页 |
·本章研究思路 | 第82页 |
·应用 TRIZ 理论提出问题并进行实验设计 | 第82-94页 |
·设定目标 | 第83页 |
·功能分析 | 第83-84页 |
·实验假设 | 第84-85页 |
·实验方法 | 第85-86页 |
·实验设备介绍 | 第86页 |
·实验变量的选取 | 第86-89页 |
·实验选材 | 第89-93页 |
·实验流程 | 第93-9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4-114页 |
·单张图片实验组 | 第95-99页 |
·两张对比图片实验组 | 第99-104页 |
·四张对比图片实验组 | 第104-110页 |
·多张对比图片实验组 | 第110-114页 |
·实验结果 TRIZ 解决方案 | 第114-117页 |
·实验结果因果轴分析 | 第114-115页 |
·物场分析及标准解生成 | 第115-117页 |
·形成建议 | 第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3页 |
·结论 | 第119-120页 |
·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