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二 关于论文的两点说明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早期美学译文中的“现代性”问题 | 第16-46页 |
一“二周”与西方“现代性”文艺思潮的早期译介 | 第16-23页 |
二 尼采译介与中国人的“现代性”初体验 | 第23-30页 |
(一)“创造性破坏”和“破坏性创造”:早期尼采译介中的“现代性” | 第24-27页 |
(二)存在主义:“尼采热”中“现代性”的别样面孔 | 第27-30页 |
三 诗人的敏感:审美“现代性”的译介与发现 | 第30-37页 |
(一)什么是“艺术底现代性”? | 第30-33页 |
(二)为何批判“现代性”? | 第33-35页 |
(三)如何批判“现代性”? | 第35-37页 |
四 “十七年”文艺理论译介中的现代性话语 | 第37-46页 |
(一)何谓“现代性”? | 第38-39页 |
(二)现代性与人民性 | 第39-42页 |
(三)激进的“革命”锋芒 | 第42-44页 |
(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第44-46页 |
第二章 新时期“现代性”译者群与译介情况概述 | 第46-67页 |
一 新时期“现代性”译丛特点与译者群剖析 | 第47-56页 |
(一)新时期“三大译丛”概况 | 第48-54页 |
(二)“三大译丛”译者群分析 | 第54-56页 |
二 个案研究:聚焦《世界美术》的西方艺术思潮译介 | 第56-67页 |
(一)20 世纪八十年代: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系统介绍 | 第58-62页 |
(二)20 世纪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译介 | 第62-64页 |
(三)新世纪:同步追踪当代艺术事件 | 第64-67页 |
第三章 现代性之“新”的困惑 | 第67-97页 |
一 怀疑“现代性”从“时间”开始 | 第67-83页 |
(一)译文内容倾向:现代性的历史时间观念发生转变 | 第69-73页 |
(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译介及影响 | 第73-79页 |
(三)心理意识研究打破了“现代性”的时间概念 | 第79-83页 |
二 传统变先锋:“现代性是一种有着本质区别的艺术观” | 第83-89页 |
(一)标新立异的法国“新浪潮”译介:现代性等于先锋艺术 | 第83-86页 |
(二)现成品艺术出现:打破现代性关于新和独创性的概念范畴 | 第86-89页 |
三 贡布里希译文对新时期艺术观念的影响 | 第89-97页 |
(一)盲目追逐“时尚”是对艺术的冒险 | 第90-93页 |
(二)无度扩张“领域”是对艺术的叛离 | 第93-97页 |
第四章 “光晕消失”的现代性 | 第97-121页 |
一 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译介及“现代性”定义 | 第98-107页 |
(一)《现代生活的画家》译介情况概述 | 第99-101页 |
(二)《现代生活的画家》的两大主题:“新的美学”和“现代性观念” | 第101-107页 |
二 本雅明对“现代性”言说的理论拓展 | 第107-117页 |
(一)本雅明笔下的波德莱尔及现代都市体验的译介 | 第108-113页 |
(二)“机械复制时代”与“现代性”永恒光环的消失 | 第113-117页 |
三 余论:波德莱尔“新的美学”之本土衍义 | 第117-121页 |
第五章 “现代性”成为热点原因:后现代回溯需要 | 第121-144页 |
一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与“现代性”危机 | 第121-137页 |
(一)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理论 | 第122-129页 |
(二)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 第129-133页 |
(三)韦伯:“资本主义精神”视野下的“现代性”言说 | 第133-135页 |
(四)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与“文化现代性” | 第135-137页 |
二 “后现代性”理论译介与“现代性”的重新界定 | 第137-144页 |
(一)聚焦“后现代主义”:以新时期中国学界的两次会议为中心 | 第138-141页 |
(二)哈贝马斯与利奥塔:未完成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 | 第141-144页 |
结语 | 第144-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3页 |
附录 | 第153-246页 |
后记 | 第246-24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