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Contents | 第14-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6页 |
·机动车尾气与环境污染 | 第18-19页 |
·机动车尾气危害及治理 | 第19-23页 |
·机动车尾气危害 | 第19-21页 |
·汽油车尾气排放特点 | 第21-23页 |
·三效催化剂作用机理 | 第23-25页 |
·汽油车尾气排放法规 | 第25-27页 |
·三效催化剂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三效催化剂面临的挑战 | 第29-42页 |
·贵金属活性组分热稳定性的优化策略 | 第31-33页 |
·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发展概述及可控制备 | 第33-36页 |
·储氧材料发展概述及热稳定性的优化策略 | 第36-40页 |
·贵金属-Ce 基氧化物三效催化剂的优化策略 | 第40-42页 |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选题依据 | 第42-43页 |
·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项目支持 | 第44-46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46-5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6-47页 |
·试剂 | 第46-47页 |
·仪器设备 | 第47页 |
·UAMR 实验装置及反应原理 | 第47-49页 |
·Pt、Rh 和 Pd 纳米粒子溶胶的制备 | 第49-50页 |
·Pd 前驱体溶液的配置 | 第49页 |
·Pt、Rh 和 Pd 纳米粒子溶胶制备 | 第49-50页 |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50-53页 |
·X 射线衍射(XRD) | 第50页 |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 | 第50页 |
·扫描电镜(SEM) | 第50页 |
·透射电镜(TEM) | 第50-51页 |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51页 |
·金属分散度测定 | 第51-52页 |
·储氧量(OSC)的测定 | 第52页 |
·CO 吸附的 in situ DRIFT 光谱测定 | 第52-53页 |
·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53-54页 |
·转化率-温度曲线测定 | 第53页 |
·空燃比(λ)-转化率曲线的测定 | 第53-54页 |
第3章 制备方法对 Pt+Rh/Ce_(0.6)Zr_(0.4)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4-70页 |
·前言 | 第54-55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5-56页 |
·UAMR-共沉淀法 | 第55页 |
·UAMR-分步沉淀法 | 第55-56页 |
·共同浸渍法 | 第56页 |
·顺序浸渍法 | 第56页 |
·结果讨论 | 第56-68页 |
·XRD 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BET 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金属分散度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TEM 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H_2-TPR 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TWC 催化活性 | 第64-66页 |
·三效催化窗口(Δλ)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Nd 掺杂对 Pd/Ce_(0.6)Zr_(0.4-x)Nd_xO_(2+δ)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70-88页 |
·引言 | 第70-71页 |
·Nd 掺杂 Pd/Ce_(0.6)Zr_(0.4-x)Nd_xO_(2+δ)催化剂的制备 | 第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85页 |
·XRD 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BET 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TEM 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H_2-TPR 结果分析 | 第76-80页 |
·OSO 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TWC 催化活性 | 第81-83页 |
·操作窗口(Δλ)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第5章 花状 Pt/CeO_2的制备及 TWC 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88-108页 |
·引言 | 第88-89页 |
·花状 Pt/CeO_2催化剂的制备 | 第89-9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5页 |
·XRD 结果分析 | 第90-92页 |
·物理-化学吸附结果分析 | 第92-95页 |
·SEM 结果分析 | 第95-97页 |
·TEM 结果分析 | 第97-99页 |
·H_2-TPR 结果分析 | 第99-101页 |
·三效催化活性 | 第101-103页 |
·CO 吸附和反应的 in situ DRIFT 结果 | 第103-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8页 |
第6章 花状 Pd/CeO_2的制备及三效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108-122页 |
·引言 | 第108页 |
·花状 Pd/CeO_2催化剂的制备 | 第108-10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21页 |
·XRD 结果分析 | 第109-111页 |
·BET 结果分析 | 第111-112页 |
·金属分散度结果分析 | 第112-113页 |
·H_2-TPR 结果分析 | 第113-115页 |
·SEM 和 TEM 结果分析 | 第115-118页 |
·TWC 催化活性 | 第118-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7章 合成条件对花状 Pd/CeO_2形貌及性能的影响 | 第122-144页 |
·引言 | 第122-123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123-125页 |
·葡萄糖-丙烯酰胺体系 | 第123-124页 |
·葡萄糖-聚氧化乙烯月桂醚 (Brij 35)体系 | 第124页 |
·葡萄糖-P123 (PEO-PPO-PEO)体系 | 第124-1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5-142页 |
·XRD 结果分析 | 第125-128页 |
·SEM 结果分析 | 第128-132页 |
·TEM 结果分析 | 第132-134页 |
·BET 结果分析 | 第134-136页 |
·H_2-TPR 结果分析 | 第136-138页 |
·in situ DRIFT 结果分析 | 第138-139页 |
·形成机理 | 第139-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50页 |
结论 | 第144-147页 |
展望 | 第147-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70-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