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师范教育理论论文

教师教育衔接的理论与机制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引言第9-15页
 一 选题缘由第9-12页
  (一). 研究的背景第9-11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二 研究综述第12-13页
  (一). 教师教育一体化第12-13页
 三 主要研究方法第13-14页
  (一). 比较研究法第13-14页
  (二). 文献研究法第14页
 四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5页
第一章、教师教育衔接的必要性第15-20页
 一 实现教师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需要第16-17页
 二 实现教师个体持续专业发展的需要第17-18页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第17-18页
  (二). 教师教育现状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第18页
 三 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机结合的内在要求第18-20页
  (一). 提高教师质量的需要第18页
  (二). 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教师提出新要求第18-19页
  (三).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要求第19-20页
第二章、教师教育衔接的理论依据第20-26页
 一 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第20-22页
  (一).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提出第20页
  (二).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定义第20-21页
  (三). 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第21-22页
 二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第22-25页
  (一). 教师专业化的提出第22页
  (二). 教师专业化的定义第22-23页
  (三). 教师专业发展第23-25页
 三 教师个体认知发展理论第25-26页
  (一). 发生认识论第25页
  (二). 教师发展阶段论第25-26页
第三章、国外教师教育衔接机制研究第26-35页
 一 美国教师教育衔接机制第26-30页
  (一). PDS的兴起第26-27页
  (二). PDS的目标第27-28页
  (三). PDS的运行第28页
  (四). PDS的建立原则第28页
  (五). PDS的特点第28-29页
  (六). PDS的评价第29-30页
 二 英国教师教育衔接机制第30-31页
  (一). 在教师职前培养方面第30页
  (二). 在教师入职教育方面第30-31页
  (三). 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第31页
 三 日本教师教育衔接机制第31-32页
  (一). 在教师职前培养方面第32页
  (二). 在教师入职教育方面第32页
  (三). 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第32页
 四 对国外教师教育衔接机制的总结与反思第32-35页
  (一). 对国外教师教育衔接机制的总结第33-34页
  (二). 对国外教师教育衔接机制的反思第34-35页
第四章、我国教师教育衔接的现状和问题第35-48页
 一 我国教师教育衔接机制的现状第35-40页
  (一). 华东师范大学的“合并模式”第35-37页
  (二). 西华师范大学的“联合模式”第37页
  (三). 首都师范大学的“教师发展学校模式”第37-39页
  (四). 东北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模式”第39-40页
 二 我国教师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第40-48页
  (一). 教师教育机构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第40-43页
  (二). 教师教育的师资互动方面存在的问题第43-44页
  (三). 教师教育内容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第44-46页
  (四). 教师教育衔接的相关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第46-48页
第五章、对加强我国教师教育衔接的建议第48-60页
 一 教师教育的机构整合机制第50-52页
  (一). 高校促进教师培训机构与其合作第50页
  (二). 充分利用整合后的教师教育资源第50-51页
  (三). 高校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第51页
  (四). 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第51-52页
 二 教师教育的师资互动机制第52-54页
  (一). 组建相互合作的师资队伍第52页
  (二). 教师教育机构彼此开放课堂第52-53页
  (三).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第53页
  (四). 构建教师动态管理机制第53-54页
 三 教师教育的内容衔接机制第54-56页
  (一). 组建教师教育内容研究机构第54页
  (二). 建设教师教育实验区第54页
  (三). 依据教师教育各阶段问题采取措施第54-55页
  (四). 利用教师成长记录档案袋第55-56页
 四 教师教育衔接的法律保障机制第56-59页
  (一). 构建专门的教师教育法律体系第56页
  (二). 建立健全职前培养法律保障机制第56-57页
  (三). 建立健全入职教育法律保障机制第57页
  (四). 建立健全职后培训法律保障机制第57-58页
  (五). 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制度第58-59页
 五 教师教育衔接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审慎改革第59-60页
  (一). 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第59页
  (二). 注意审慎改革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1·5”自主探究模式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