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绪论 | 第13-18页 |
一、关于选题 | 第13页 |
二、研究综述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四、论文大纲 | 第15-16页 |
五、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中的成长话题 | 第18-59页 |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的成长话题研究 | 第18-25页 |
一、人生意义的探求者形象:宝玉与罗密欧和哈姆雷特比较 | 第18-21页 |
二、个人成长的叙事结构:宝玉的红尘历劫与帕西法尔寻找圣杯 | 第21-24页 |
三、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红楼梦》的成长话题研究 | 第25-33页 |
一、《红楼梦》与智慧文学 | 第25-29页 |
二、《红楼梦》与成长小说 | 第29-32页 |
三、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红楼梦》的成长话题研究 | 第33-45页 |
一、《红楼梦》与儿童文学 | 第33-37页 |
二、往事重历与不情愿的成长 | 第37-43页 |
三、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节 21世纪初《红楼梦》的成长话题研究 | 第45-59页 |
一、情与不愿成长 | 第45-46页 |
二、意象解读下的红尘心路 | 第46-50页 |
三、佛教的启悟之旅 | 第50-54页 |
四、童年的叙事空间 | 第54-57页 |
五、其他视角 | 第57-58页 |
六、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二章 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中的大观园话题 | 第59-107页 |
第一节 20世纪60年代的大观园研究 | 第61-65页 |
一、南北花园特征的叠加 | 第61页 |
二、大观园即随园 | 第61-63页 |
三、大观园与天真世界与伊甸园 | 第63页 |
四、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二节 20世纪70年代的大观园研究 | 第65-76页 |
一、大观园的独立性:从叙事背景中抽离的花园 | 第65-67页 |
二、大观园的寓意:自我完满与乱伦 | 第67-74页 |
三、刘姥姥与大观园 | 第74-75页 |
四、余论 | 第75-76页 |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的大观园研究 | 第76-84页 |
一、结构主义批评与大观园意象 | 第76-77页 |
二、符号学视野下的大观园 | 第77-79页 |
三、《金瓶梅》与《红楼梦》中花园意象 | 第79-83页 |
四、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的大观园研究 | 第84-97页 |
一、作为抒情策略的大观园 | 第84-89页 |
二、作为诗意栖居的大观园 | 第89-91页 |
三、乱伦主题与花园意象 | 第91-95页 |
四、其他视角 | 第95-96页 |
五、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节 21世纪初英语世界的大观园研究 | 第97-107页 |
一、园林美学与大观园 | 第97-99页 |
二、作为避难所和人间乐园的大观园 | 第99-100页 |
三、再论大观园的寓意 | 第100-103页 |
四、性别自由的绿洲 | 第103-104页 |
五、绘画诗学与大观园 | 第104-105页 |
六、其他视角 | 第105-106页 |
七、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三章 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中的女性话题 | 第107-143页 |
第一节 20世纪60、70年代《红楼梦》研究中的女性话题 | 第109-115页 |
一、气质体型说与黛、钗、凤 | 第109-112页 |
二、基督教的仁爱精神与红楼女性 | 第112-113页 |
三、《红楼梦》女性与其他世界名著女性人物之比较 | 第113页 |
四、结构主义、原型批评方法的尝试 | 第113-114页 |
五、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红楼梦》研究中的女性话题 | 第115-127页 |
一、作为悲剧主角的林黛玉 | 第115-116页 |
二、作为女性读者的林黛玉 | 第116-118页 |
三、颠覆父权的女性形象 | 第118-120页 |
四、对中国大陆女性主义研究的批评 | 第120-123页 |
五、王熙凤的性别错位 | 第123-124页 |
六、作为独立人物形象的丫鬟仆人 | 第124-125页 |
七、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红楼梦》研究中的女性话题 | 第127-139页 |
一、《红楼梦》的女性主义批评与元批评 | 第127-132页 |
二、绘画艺术与红楼女性形象 | 第132-134页 |
三、一夫多妻小说模式下的红楼女性 | 第134-135页 |
四、《红楼梦》与清代妇女史研究的结合 | 第135-137页 |
五、其他视角 | 第137-138页 |
六、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四节 21世纪初《红楼梦》研究中的女性话题 | 第139-143页 |
一、女性主义理论应用的一个误区 | 第139页 |
二、王熙凤形象的回归 | 第139-140页 |
三、雌雄同体视野下的红楼女性 | 第140-141页 |
四、《红楼梦影》与清代女性的文学阅读与创作 | 第141-142页 |
五、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四章 英语世界的《红楼梦》研究的特点与启示 | 第143-161页 |
第一节 英语世界的《红楼梦》研究的特点 | 第143-148页 |
一、比较文学的视野 | 第143-145页 |
二、跨学科的研究特征 | 第145-146页 |
三、反思性与批判性 | 第146-147页 |
四、人才构成多样化 | 第147页 |
五、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二节 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的影响因素 | 第148-156页 |
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 第148页 |
二、美国汉学中史学研究的影响 | 第148-150页 |
三、汉学家对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的影响 | 第150-152页 |
四、西方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传统的影响 | 第152-153页 |
五、人才培养方式 | 第153-154页 |
六、与中国《红楼梦》研究的交流 | 第154页 |
七、小结 | 第154-156页 |
第三节 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的一些不足及建议 | 第156-161页 |
一、套用理论、过度阐释 | 第156-157页 |
二、翻译与交流欠缺 | 第157页 |
三、一些建议和思考 | 第157-160页 |
四、小结 | 第160-161页 |
结语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2页 |
一、英文文献 | 第162-168页 |
二、中文文献 | 第168-172页 |
附录1 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的《红楼梦》 | 第172-189页 |
一、20世纪初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的《红楼梦》 | 第172-175页 |
二、20世纪60年代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的《红楼梦》 | 第175-180页 |
三、近三十年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红楼梦》 | 第180-187页 |
四、结语 | 第187-189页 |
附录2 汉学家中英文姓名对照表 | 第189-192页 |
后记 | 第192-196页 |
笔者发表过的相关论文和译作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