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废止前后的晚清社会与文学
论文创新点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绪论 | 第15-39页 |
第一节 科举取士的历史沿革 | 第15-20页 |
第二节 清代科举制度概略 | 第20-27页 |
第三节 晚清社会及科举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27-39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27-33页 |
二、选题设想 | 第33-39页 |
上编晚清科举与社会 | 第39-195页 |
第一章 科举制度的最高维护者与改革者 | 第40-88页 |
第一节 慈禧:晚清的实际统治者 | 第40-60页 |
一、慈禧的个人气质与晚清的政局 | 第40-45页 |
二、慈禧对科举改革的认识和影响 | 第45-60页 |
第二节 借法图强:新形势下的焦灼与自救 | 第60-74页 |
一、“八股无用论” | 第60-63页 |
二、甲午战争后晚清自救图强的风潮 | 第63-66页 |
三、戊戌变法中的科举改革 | 第66-74页 |
第三节 1905年:科举的废除 | 第74-88页 |
一、科举改革的加速度运动 | 第74-82页 |
二、善后与补救 | 第82-88页 |
第二章 科举社会的上层士大夫 | 第88-120页 |
第一节 维护科举制度的中坚力量 | 第88-97页 |
一、“药方只贩古时丹” | 第88-94页 |
二、维护科举制度的合理性 | 第94-97页 |
第二节 改革科举的主力军 | 第97-108页 |
一、兴学堂的建议与实施 | 第97-101页 |
二、张之洞与新式学堂 | 第101-108页 |
第三节 对儒学的保护与拯救 | 第108-120页 |
一、张之洞与晚清科举改革 | 第108-113页 |
二、存古学堂及其他 | 第113-120页 |
第三章 科举社会的中层士绅 | 第120-164页 |
第一节 改革科举的中层士绅 | 第120-135页 |
一、康梁的科举改革思想 | 第120-128页 |
二、严复的科举观及其反思 | 第128-135页 |
第二节 科举改革中的“守旧者” | 第135-147页 |
一、八股文的社会功能 | 第135-139页 |
二、反对科举改革者 | 第139-147页 |
第三节 废科举后中层士绅的选择与出路 | 第147-164页 |
一、翰林学士的没落与分流 | 第147-156页 |
二、投身实业 | 第156-164页 |
第四章 科举社会的下层士人 | 第164-195页 |
第一节 科举废止前后的童生、秀才和其他 | 第164-176页 |
一、传统读书入仕观念的沿续 | 第164-168页 |
二、塾师或教官 | 第168-176页 |
第二节 留学生与主动疏离科举者 | 第176-185页 |
一、晚清留(游)学生 | 第176-180页 |
二、疏离科举者 | 第180-185页 |
第三节 乡村教育的萎缩与中国教育制度的艰难转型 | 第185-195页 |
一、传统乡村教育 | 第185-190页 |
二、新式学堂教育 | 第190-195页 |
下编 晚清科举与文学 | 第195-309页 |
第五章 科举废止前后的晚清文士与文学 | 第196-230页 |
第一节 文人的身份构成及其衍化 | 第196-212页 |
一、游幕及教职 | 第196-206页 |
二、从“卖文”到“报人” | 第206-212页 |
第二节 晚清小说的兴盛与科举革废 | 第212-230页 |
一、晚清娱乐小报的创作倾向 | 第212-219页 |
二、晚清小说与科举革废的关系 | 第219-230页 |
第六章 科举废止前后的散文 | 第230-269页 |
第一节 八股文与晚清古文 | 第230-249页 |
一、八股文与古代散文 | 第230-237页 |
二、八股文与桐城古文 | 第237-242页 |
三、晚清古文与科举革废 | 第242-249页 |
第二节 策论与古文的关系 | 第249-269页 |
一、历史上两次重视策论的科举改革 | 第249-254页 |
二、策论对散文的影响:北宋与晚清相比较 | 第254-269页 |
第七章 科举革废前后的诗歌 | 第269-297页 |
第一节 清代科举试律诗与诗歌之关系 | 第269-277页 |
一、清代试律诗与八股文 | 第269-274页 |
二、试律诗与古近体诗 | 第274-277页 |
第二节 光宣诗坛的创新与模古 | 第277-297页 |
一、光宣诗坛总貌 | 第277-279页 |
二、晚清诗歌的创新 | 第279-290页 |
三、晚清诗歌的模古与科举革废 | 第290-297页 |
第八章 结语:风物长宜放眼量 | 第297-30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09-316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316-317页 |
后记 | 第317-3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