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一、绪论 | 第12-21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15页 |
(二)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页 |
(四) 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 第16-18页 |
1. 生态 | 第17页 |
2. 社会生态 | 第17页 |
3. 社会生态管理 | 第17-18页 |
(五)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1. 揭开对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研究的新页 | 第19页 |
2. 总结延生德鲁克的社会生态管理思想及其特色与价值 | 第19-20页 |
3. 探讨更高更远的认知和识辨能力与方法 | 第20-21页 |
二、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来源 | 第21-25页 |
(一) 宗教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滋润和给养 | 第21-23页 |
(二) 现实政治和经济经历与教训 | 第23-25页 |
三、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主要内容 | 第25-36页 |
(一) 社会生态管理是目标和途径是为了人和通过人 | 第25-26页 |
(二) 社会生态管理的核心就是人才及其生态责任理念培养 | 第26-27页 |
(三) 在变革和保守的平衡中,审视社会的生态与发展 | 第27-30页 |
1. 变革与保守的平衡是德鲁克的社会生态研究的基调 | 第28-29页 |
2. 观察审视“未来”是德鲁克的社会生态的工作方法的特点 | 第29-30页 |
(三) 社会生态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人类与自然 | 第30-32页 |
(四) 在变化中寻找机会和创新是社会生态管理的精髓 | 第32-33页 |
(五) 通过功能型和责任型社会构建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 第33-36页 |
1. 个体的功能与和谐的生态型社会的统一 | 第33页 |
2. 组织的发展与和谐生态型社会的关系 | 第33-34页 |
3. 企业的目的存在必须以服务于社会 | 第34页 |
4. 非盈利组织与和谐的生态型社会的重建 | 第34-36页 |
四、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审视 | 第36-43页 |
(一) 以生态论的要求完整和完美“人”的发展 | 第36-37页 |
1. 从“社会人”到“生态人”是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生态统一 | 第36页 |
2. 从人的功用性之本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之本是人与自然的生态统一必然要求 | 第36-37页 |
3. 从人与自然统生态共生的视野指导和促进人性的全面和完美的发展与进化 | 第37页 |
(二) 生态责任观是全面和高级的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 第37-39页 |
1. 社会管理活动中生态追求的内涵和生态责任的担当 | 第38页 |
2. 全面自觉生态调节的责任是由人类唯一自我意识和能动调节的角色决定 | 第38-39页 |
3. 社会管理活动必须在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限度内利用自然资源 | 第39页 |
4. 社会管理活动中必须及时承担生态补偿和生态重构的责任 | 第39页 |
(三) 绿色效益价值观是社会管理正确和永恒的管理价值追求 | 第39-41页 |
1. 社会管理追求正值效益价值创造 | 第40页 |
2. 社会管理的效益追求必须具有系统整体性 | 第40页 |
3. 社会管理活动效益追求必须是多样性和全面性 | 第40-41页 |
(四) 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 第41-43页 |
1. 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论述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弱 | 第41-42页 |
2. 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互动交流和共生共荣的观点论述较弱 | 第42-43页 |
五、德鲁克社会生态管理思想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 | 第43-54页 |
(一) 我国公共管理出发点和目的必须是依靠人和为了人 | 第43-44页 |
1. 公共管理发展目的是为了人的福祉和长治久安 | 第43-44页 |
2. 公共管理客观主体要义是充分依靠人以及发挥其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 第44页 |
(二) 我国的公共管理焕发新的活力必须紧扣创新性和实践性 | 第44-45页 |
1. 创新是我国社会管理的力量之源和长胜之本 | 第44页 |
2. 我国社会管理的唯一检验标准就是实践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发展 | 第44-45页 |
(三) 我国社会公共管理中必须遏制和纠正逆自然和突出生态性 | 第45-46页 |
1. 社会生态管理是管理地球和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则 | 第45页 |
2. 社会生态管理的第一准则是遵循人与自然不可分割性 | 第45-46页 |
(四) 提高执政生态战略能力来改善我国的全球“生态位” | 第46-47页 |
(五)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双赢是公共管理的终极生态目标 | 第47-49页 |
(六) 实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进而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 第49-54页 |
1. 用社会生态管理理念促进我国社会生产与技术研发的绿色发展 | 第49页 |
2. 用社会生态管理观引领我国人民的低碳生活 | 第49-50页 |
3. 用社会生态管理精神弘扬与打造我国生态文明与文化 | 第50页 |
4. 借助社会生态管理思想推进我国乃至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 第50-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