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20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一、文化和法律文化 | 第20-31页 |
(一)文化 | 第20-22页 |
(二)法律文化 | 第22-26页 |
(三)多元的法律文化 | 第26-31页 |
1.多元的法律文化的形成 | 第26-29页 |
2.多元的法律文化的表现 | 第29页 |
3.研究法律多元的意义 | 第29-31页 |
二、当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 | 第31-44页 |
(一)现代化 | 第31-32页 |
(二)法制现代化 | 第32-36页 |
1.关于法制现代化的概念 | 第32-33页 |
2.法制现代化的条件 | 第33-36页 |
(三)当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 | 第36-44页 |
1.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必然性 | 第36-37页 |
2.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及表现 | 第37-41页 |
3.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第41-44页 |
三、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文化冲突 | 第44-51页 |
(一)传统法律文化面对现代社会所遭遇的挑战 | 第45-46页 |
(二)法律观念滞后于法律制度的矛盾 | 第46页 |
(三)社会心理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 | 第46-47页 |
(四)法律继承与移植的冲突 | 第47-49页 |
(五)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信仰危机 | 第49-51页 |
四、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文化路径 | 第51-67页 |
(一)从传统文化中找回文化自信 | 第51-53页 |
(二)将中国传统从制度层面上接续下去 | 第53-54页 |
(三)本土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 第54-58页 |
(四)社会主体心理层面的法律文化建设 | 第58-59页 |
(五)在法律文化观念层面借鉴“变形虫似的思维方式” | 第59-60页 |
(六)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 第60-61页 |
(七)实现天理、国法与人情的统一 | 第61-62页 |
(八)从道德教化的民族传统中寻求法律信仰培养的可能 | 第62-63页 |
(九)从传统道德本源出发强化民众的法律信仰 | 第63-65页 |
(十)通过程序“仪式”教育强化民众的法律信仰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