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法学史、法律思想史论文--中国论文

法律文化视野下的宋慈《洗冤集录》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导论第9-15页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1页
  (一)选题背景第9-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1-15页
  (一)国内相关文献第11-14页
  (二)《洗冤集录》在海外的影响与研究第14-15页
第一章 宋慈及其《洗冤集录》第15-22页
 一、宋慈生平简介第15-18页
  (一)宋慈学术之路:师承理学第15-16页
  (二)宋慈的司法实践:出仕为官第16-18页
 二、《洗冤集录》简介第18-22页
  (一)书名由来第18-20页
  (二)著述目的第20页
  (三)历史参考价值第20-22页
第二章 宋慈《洗冤集录》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第22-31页
 一、宋慈《洗冤集录》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第22-25页
  (一)政治上,外患深重,内治宽和,人才辈出第22页
  (二)经济上,农商并重,开创商品经济的新时代第22-23页
  (三)文化上,大师迭出,学派林立,一派繁荣第23页
  (四)司法实践上,历代刑侦技术和法医检验经验的积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23-25页
 二、《洗冤集录》形成的理论渊源第25-28页
  (一)中国古代慎刑慎狱的法文化传统第25-27页
  (二)中国古代“重德”思想第27-28页
 三、宋慈《洗冤集录》形成的实践渊源第28-31页
  (一)中国古代主要司法检验制度概述第28-29页
  (二)对古代刑侦技术、法医检验经验的继承与发展第29-31页
第三章 宋慈《洗冤集录》的法律文化观第31-47页
 一、《洗冤集录》的法律思想精髓提要第31-41页
  (一)“皆凭实据,方可保明”的重证据理念第31-32页
  (二)“避嫌戒忌”、“切忌扰民”的执法理念第32-36页
  (三)“躬亲看验”、“多方体访”、“参会归一”的检验理念第36-39页
  (四)“亲临”、“及时”、“戒权”、“求实”的责任理念第39-41页
 二、《洗冤集录》法律思想的制度化第41-43页
  (一)中国古代司法检验制度概述第41-42页
  (二)《洗冤集录》的司法检验实践对中国古代司法检验制度的补充和完善第42-43页
 三、《洗冤集录》对中国传统刑侦技术、法医检验技术的创新第43-44页
  (一)宋代之前刑侦技术、法医检验技术概述第43页
  (二)《洗冤集录》对宋代以前侦查技术和法医检验方法的承继和创新第43-44页
 四、《洗冤集录》对中国传统审判艺术的发扬与创新第44-47页
  (一)“情理法合一”的中国传统审判艺术简介第44-45页
  (二)《洗冤集录》对中国传统法律艺术的发扬与创新第45-47页
第四章 宋慈《洗冤集录》法律文化学评析第47-50页
 一、宋慈《洗冤集录》法律思想的进步性第47-48页
  (一)严谨慎狱,心系百姓第47页
  (二)著书立说,推广求真务实经验与精神第47-48页
 二、宋慈《洗冤集录》法律思想的局限性第48-50页
  (一)思想受到儒学束缚,检验停留在尸表第48页
  (二)检验分工不合理,缺少医生参与第48-49页
  (三)仅止于技术层面的冤案原因分析第49页
  (四)某些检验结论不甚科学第49-50页
第五章 宋慈《洗冤集录》的现代价值第50-54页
 一、认真求实、笃信法律的信仰和当代司法人员法律信仰的培养第50-52页
  (一)宋慈“认真求实”源自“笃信法律”第50-51页
  (二)宋慈“求真务实,笃信法律”对当代中国社会法律信仰培养的启示第51-52页
 二、“不萌一丝慢易心”的审慎态度和当代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第52-54页
  (一)宋慈“不萌一丝慢易心”的审慎态度源自高尚的职业操守第52页
  (二)当代中国冤假错案频发与法律职业道德滑坡的必然联系第52-53页
  (三)实现司法公正当以提高法律人的职业操守为前提第53-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录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律疏议》的特权法探析
下一篇: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文化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