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土、砖、石、竹、木结构论文--竹、木结构论文--木结构论文

地震作用下木结构古建筑的动力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1 绪论第15-43页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5-17页
   ·古建筑木结构力学及抗震性能研究现状第17-29页
     ·柱与础石连接性能的研究第17-18页
     ·榫卯节点半刚性性能研究第18-21页
     ·斗栱力学性能研究第21-23页
     ·整体结构性能研究第23-29页
   ·当前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第29页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43页
2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概念设计思想第43-69页
   ·概述第43-44页
   ·结构选型第44-48页
     ·建筑平面体型第44-45页
     ·建筑竖向体型第45-48页
   ·多重隔震减震结构体系第48-55页
     ·柱与础石之间的摩擦滑移隔震第49-50页
     ·柱架中半刚性榫卯节点的耗能减震第50-51页
     ·斗栱层的隔震第51-55页
     ·屋架中半刚性榫卯节点的耗能减震第55页
   ·构件尺寸的选择、特殊构件及结构措施的使用第55-67页
     ·构件尺寸的规定第55-59页
     ·柱架的“侧脚”及“生起”第59-62页
     ·斜撑及雀替的使用第62-66页
     ·替力梁架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69页
3 殿堂型木结构古建筑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第69-97页
   ·概述第69-70页
   ·试验模型设计及制作第70-73页
     ·模型尺寸及制作第70-72页
     ·材性试验及结果第72-73页
   ·试验方案第73-75页
     ·测量内容及仪器布置第73-74页
     ·地震波的选用及加载方案第74-75页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第75-79页
   ·模型动力特性分析第79-81页
     ·模型自振周期第79-80页
     ·模型的阻尼比第80-81页
   ·模型地震反应及分析第81-95页
     ·模型加速度反应第81-87页
     ·模型位移反应第87-92页
     ·结构的滞回曲线第92-93页
     ·动力抗侧刚度第93-94页
     ·各层次的滞回耗能特性第94-95页
   ·本章小结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7页
4 基于构件恢复力特性的殿堂结构模型动力有限元分析第97-120页
   ·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第97-104页
     ·构件的力学性能及简化分析模型第97-99页
     ·单元的选取第99-101页
     ·基于构件试验的单元实常数的确定第101-103页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03-104页
   ·模态分析第104-106页
     ·模态计算结果第104-105页
     ·结果及误差分析第105-106页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分析第106-118页
     ·求解方法及参数设置第106页
     ·结构阻尼的选取第106-107页
     ·加速度反应计算结果及分析第107-113页
     ·相对位移反应计算结果及分析第113-118页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0页
5 木结构古建筑动力性能参数分析第120-139页
   ·引言第120页
   ·柱脚与础石之间不同的连接方式第120-126页
     ·柱脚刚接第121-124页
     ·柱脚铰接第124-126页
   ·节点刚度第126-129页
   ·斗栱的设置与否及抗侧刚度影响第129-134页
     ·斗栱的设置与取消第129-132页
     ·斗栱刚度第132-134页
   ·结构阻尼比第134-135页
   ·屋盖质量第135-137页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39页
6 殿堂型木结构古建筑的简化力学模型及其弹塑性动力分析第139-174页
   ·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原则第139页
   ·平面杆系模型及其动力方程第139-150页
     ·模型的建立第139-142页
     ·柱脚啮合时体系动力方程的建立第142-146页
     ·柱脚滑移时体系动力方程的建立第146-148页
     ·动力方程的求解计算方法第148-150页
   ·简化模型及其动力方程第150-155页
     ·模型的建立第150-151页
     ·各工况下的动力方程第151-153页
     ·动力方程的统一表达式第153-154页
     ·体系啮合及滑移临界状态的判定准则第154-155页
   ·各构件的恢复力模型第155-160页
     ·柱脚摩擦滑移模型第155页
     ·燕尾榫柱架恢复力模型第155-156页
     ·铺作层恢复力模型第156页
     ·计算机数值计算中对恢复力曲线的处理第156-160页
   ·动力方程的数值求解第160-163页
     ·结构弹塑性非线性动力方程的处理第160-161页
     ·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及求解过程第161-163页
   ·动力弹塑性计算结果及其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163-172页
     ·加速度反应第163-167页
     ·相对位移反应第167-172页
   ·本章小结第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74页
7 水平地震作用下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抗倒塌性能研究第174-191页
   ·概述第174-175页
   ·木结构古建筑倒塌破坏的判定准则第175-179页
     ·柱脚滑移倒塌机制第176-177页
     ·榫卯节点破坏导致的层倒塌机制第177-179页
   ·木结构古建筑抗倒塌性能分析第179-188页
     ·分析方法第179-180页
     ·地震波的选用第180-182页
     ·基于 IDA 法的木结构古建筑抗倒塌性能研究第182-188页
   ·本章小结第188-189页
 参考文献第189-191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91-195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第191-194页
     ·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概念设计思想第191页
     ·殿堂式木结构古建筑的振动台试验第191-192页
     ·殿堂式木结构古建筑的有限元建模及参数分析第192-193页
     ·木结构古建筑的简化计算模型第193页
     ·木结构古建筑的抗倒塌性能研究第193-194页
   ·研究展望第194-195页
致谢第195-197页
附录第197-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北地区东部县城公益性公共设施适宜性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