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传统住宅(民居)论文

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1 绪论第14-32页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第14-17页
     ·关中传统民居的现状与境遇第14-15页
     ·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冲击第15-16页
     ·地域性建筑创作方法的探寻第16-1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第17-20页
     ·国内外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第17-19页
     ·国内外对于地域性建筑的研究第19-20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模式的概念释义第21-22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23页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23-28页
   ·论文的研究框架第28-32页
2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理论基础第32-56页
   ·地域性的当代释义第32-34页
   ·地域性建筑的含义第34-35页
   ·从建筑的地域性到地域性建筑创作第35-36页
   ·国内外地域性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评述第36-40页
     ·国外地域性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评述第36-39页
     ·国内地域性建筑创作理论的发展评述第39-40页
   ·国内外地域性建筑创作实践的发展历程第40-49页
     ·国外地域性建筑创作——与现代主义并行发展的历程第40-46页
     ·国内地域性建筑创作——从民族形式探索到多元共存第46-49页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影响因素第49-55页
     ·自然因素第49-50页
     ·人文因素第50-51页
     ·技术因素第51-52页
     ·创作过程第52页
     ·公众评价第52-53页
     ·动态分析第53-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3 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质解析第56-112页
   ·相关概念的释义第56-58页
     ·传统民居的概念与范围第56页
     ·地域特质的概念与内容第56-58页
   ·关中传统民居的自然特质第58-61页
     ·关中的地理范围第58页
     ·关中的地缘脉络第58-60页
     ·关中的气候因素第60-61页
   ·关中传统民居的人文特质第61-85页
     ·历史演进第61-69页
     ·文化语境第69-73页
     ·传统民俗第73-85页
   ·关中传统民居的技术特质第85-90页
     ·结构体系第85-87页
     ·材料构造第87页
     ·建造习俗第87-88页
     ·技术范式第88-90页
   ·特质研究的归纳与总结第90-110页
     ·关中传统民居的外在特征第90-108页
     ·关中传统民居的内在基因第108-109页
     ·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质辨析第109-110页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4 国内地域性建筑创作过程及手法的分析与实态调查第112-148页
   ·国内目前的建筑设计环境及地域性建筑创作过程现状简述第112-123页
     ·国内目前的建筑设计行业整体特点第112-114页
     ·国内目前普遍的建筑创作流程第114-116页
     ·国内目前地域性建筑创作现状及过程第116-121页
     ·国内目前地域性建筑创作流程存在的问题第121-123页
   ·国内目前地域性建筑创作过程的实态调查第123-135页
     ·调查的目的与方法第123-124页
     ·地域性建筑创作准备阶段的调查与分析第124-126页
     ·地域性建筑创作分析阶段的调查与分析第126-128页
     ·地域性建筑创作发展阶段的调查与分析第128-131页
     ·地域性建筑创作综合阶段的调查与分析第131-134页
     ·调研结论第134-135页
   ·国内目前地域性建筑创作手法简述第135-142页
     ·对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回应第135-139页
     ·对传统技术的现代更新第139-140页
     ·对文化理念的地域性契合第140-142页
   ·国内目前地域性建筑创作手法的实态调查第142-144页
     ·调查的目的与方法第142-143页
     ·相关调查与分析第143-144页
     ·调研结论第144页
   ·本章小结第144-148页
5 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归纳第148-168页
   ·关中传统民居特质影响下的地域性建筑表达方式调查第148-154页
     ·实例的调研与表达方式分类第148页
     ·传统民居形态的借用与模拟第148-152页
     ·传统民居符号的提炼与重构第152-153页
     ·传统民居意象的传神化表达第153-154页
   ·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实践调查第154-160页
     ·针对创作主体的调查与分析第154-157页
     ·针对受众评价的调查与分析第157-159页
     ·调研结论第159-160页
   ·一个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实验第160-165页
     ·实验的目的与方法第160页
     ·实验的对象、与程序第160-165页
   ·典型模式的归纳第165-166页
   ·本章小结第166-168页
6 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典型模式之一“目标—模仿”模式第168-186页
   ·“目标—模仿”模式的概念第168页
   ·“目标—模仿”模式的成因与原理第168-170页
     ·“目标—模仿”模式的形成原因第168-169页
     ·“目标—模仿”模式的实施流程第169-170页
     ·“目标—模仿”模式的重点步骤第170页
   ·“目标—模仿”模式的实例研究——以曲江凤凰池民俗商业为例第170-183页
     ·实例项目的概况第171页
     ·设计目标的确立第171-173页
     ·模仿手段的运用第173-178页
     ·对于目标的修改第178-183页
   ·“目标—模仿”模式的归纳与总结第183-184页
     ·“目标—模仿”模式的特征第183页
     ·“目标—模仿”模式的意义第183-184页
     ·“目标—模仿”模式的局限第184页
   ·本章小结第184-186页
7 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典型模式之二“解析—重构”模式第186-208页
   ·“解析—重构”模式的概念第186-187页
   ·“解析—重构”模式的成因与原理第187-197页
     ·“解析—重构”模式的形成原因第187-188页
     ·“解析—重构”模式的形成原理第188-190页
     ·“解析—重构”模式的实施流程第190-197页
     ·第197-203页
     ·实例项目的概况第197-198页
     ·项目的解析阶段第198-199页
     ·项目的重构阶段第199-203页
   ·“解析—重构”模式的归纳与总结第203-206页
     ·“解析—重构”模式的特征第203-204页
     ·“解析—重构”模式的意义第204-205页
     ·“解析—重构”模式的局限第205-206页
   ·本章小结第206-208页
8 基于关中传统民居特质的地域性建筑创作典型模式之三“抽象—隐喻”模式第208-226页
   ·“抽象—隐喻”模式的概念第208-209页
   ·“抽象—隐喻”模式的成因与原理第209-216页
     ·“抽象—隐喻”模式的形成原因第209-211页
     ·“抽象—隐喻”模式的结构原理第211-212页
     ·“抽象—隐喻”模式的实施流程第212-216页
   ·“抽象—隐喻”模式的实例研究——以西安周至楼观风情园为例第216-223页
     ·实证案例的项目概况第216-218页
     ·隐喻喻体的选择阶段第218-219页
     ·隐喻喻体的抽象阶段第219-221页
     ·抽象后与本体的复合第221-223页
   ·“抽象—隐喻”模式的归纳与总结第223-224页
     ·“抽象—隐喻”模式的特征第223页
     ·“抽象—隐喻”模式的意义第223-224页
     ·“抽象—隐喻”模式的局限第224页
   ·本章小结第224-226页
9 典型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的改进策略第226-244页
   ·关于三种典型模式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第226-229页
     ·调查的目的与方法第226页
     ·相关的调查与分析第226-229页
   ·对三种典型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的简要评述第229-230页
   ·三种典型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第230-231页
   ·三种典型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存在的问题第231页
   ·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发展趋势第231-233页
   ·对三种典型模式进行改进的理想目标第233-236页
     ·追求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第233-234页
     ·追求创新性较高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第234-235页
     ·追求精品化设计的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第235-236页
   ·对三种典型模式进行改进的基本思路第236-239页
   ·建筑师自我认知风格改进的基本思路第239-240页
   ·建构理想的动态建筑创作模式的设想第240-241页
   ·本章小结第241-244页
10 结论第244-250页
致谢第250-252页
附录 1 问卷:关于建筑师地域性建筑创作实践的方法第252-260页
附录 2 问卷:关于受众对关中传统民居现代传承的理解第260-262页
图表目录第262-270页
参考文献第270-278页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汇总第278-279页

论文共2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震作用下木结构古建筑的动力分析
下一篇:干湿交替环境下混凝土的氯离子侵蚀与耐久性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