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住宅区物业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绪论 | 第10-12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物业管理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微观方面 | 第12-13页 |
2、宏观方面 | 第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小结 | 第15-16页 |
三、物业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 第16-25页 |
(一) 物业管理与产权理论 | 第16-18页 |
1、产权理论 | 第16-17页 |
2、物业管理的产权理论分析 | 第17-18页 |
(二) 物业管理与公共物品理论 | 第18-23页 |
1、公共物品理论 | 第18-19页 |
2、物业管理的公共物品理论分析 | 第19-23页 |
(三) 物业管理与价格理论 | 第23-25页 |
1、价格理论 | 第23页 |
2、物业管理的价格理论分析 | 第23-25页 |
四、老住宅区及其物业管理的特点比较分析 | 第25-28页 |
(一) 老住宅区的特点 | 第25-26页 |
1、老住宅区数量多面积大 | 第25页 |
2、老住宅区居民聚集程度高 | 第25页 |
3、老住宅区各类产权融合 | 第25-26页 |
4、老住宅区房屋种类繁多 | 第26页 |
(二) 老住宅区物业管理的特点 | 第26-28页 |
1、基础设施条件 | 第26页 |
2、房屋产权 | 第26-27页 |
3、资金来源 | 第27页 |
4、管理的提供者和相关内容 | 第27页 |
5、住户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 | 第27-28页 |
五、老住宅区现状及开展物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 第28-32页 |
(一) 老住宅区现状 | 第28-29页 |
1、管理状况 | 第28页 |
2、业主阶层 | 第28页 |
3、物业状况 | 第28页 |
4、政府支持 | 第28-29页 |
(二) 老住宅区开展物业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29-32页 |
1、居民对物业管理不理解不接受 | 第29页 |
2、小区的基础条件落后,改造资金缺口大 | 第29-30页 |
3、两种管理方式上有冲突 | 第30页 |
4、政府措施不得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0页 |
5、产权形式多样造成管理复杂 | 第30页 |
6、物业管理收费困难 | 第30页 |
7、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不愿进入进行管理 | 第30-31页 |
8、物业管理公司收不抵支 | 第31-32页 |
六、国内老住宅区物业管理实例分析 | 第32-42页 |
(一) 南京市老住宅区物业管理 | 第32-34页 |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2、物业管理方式及其优势 | 第33页 |
3、不足之处 | 第33-34页 |
(二) 深圳市老住宅区物业管理 | 第34-36页 |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2、物业管理方式及其优势 | 第35-36页 |
3、不足之处 | 第36页 |
(三) 成都市老住宅区物业管理 | 第36-39页 |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2、物业管理方式及其优势 | 第37-38页 |
3、不足之处 | 第38-39页 |
(四) 武汉市老住宅区物业管理 | 第39-42页 |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2、物业管理方式及其优势 | 第40-41页 |
3、不足之处 | 第41-42页 |
七、武汉市老住宅区物业管理的模式和对策 | 第42-46页 |
(一) 武汉市老住宅区的管理模式 | 第42-43页 |
1、聘请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实施物业管理的模式 | 第42页 |
2、企事业单位自管模式 | 第42-43页 |
3、街道、居委会专项管理模式 | 第43页 |
4、自行管理模式 | 第43页 |
(二) 武汉市老住宅区物业管理问题的对策 | 第43-46页 |
1、在政策上给予老住宅区适当的优惠和倾斜 | 第43页 |
2、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 第43-44页 |
3、改变住户传统房屋管理观念 | 第44页 |
4、加强基础工作建设 | 第44页 |
5、多渠道筹集物业管理资金 | 第44页 |
6、强化监管力度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