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缩略语表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 1 农药残留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 ·固相萃取(SPE) | 第15-16页 |
| ·固相微萃取(SPME) | 第16页 |
|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E) | 第16-17页 |
| ·分散固相萃取(QuEChERS) | 第17-18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 | 第18页 |
| ·加速溶剂萃取(ASE) | 第18-19页 |
| ·超声辅助萃取法(UAE) | 第19页 |
| ·微波辅助萃取法(MAE) | 第19-20页 |
| ·分子印迹技术(MIT) | 第20页 |
| ·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 | 第20-21页 |
| ·基于中空纤维的液相微萃取(HF-LPME) | 第21页 |
| ·单滴微萃取(SDME) | 第21-22页 |
| ·浊点萃取法(CPE) | 第22页 |
| ·悬浮固化液相微萃取(SFO-LPME) | 第22-23页 |
| 2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概述 | 第23-31页 |
| ·气相色谱法(GC) | 第24页 |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 第24-25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25页 |
|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 | 第25-26页 |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 第26页 |
| ·免疫分析法(IA) | 第26-27页 |
|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 | 第27页 |
| ·酶抑制法(EIM) | 第27页 |
| ·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 | 第27-28页 |
| ·生物传感器法(BS) | 第28页 |
| ·亲水作用色谱法(HILIC) | 第28-31页 |
| 3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亲水作用色谱-电喷雾质谱法测定苹果中百草枯残留 | 第33-43页 |
| 1 引言 | 第33-34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 第34-35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35页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 ·质谱条件的选择 | 第35-36页 |
|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36-37页 |
| ·提取体积的选择 | 第37-38页 |
| ·净化柱子的选择 | 第38页 |
| ·洗脱液及洗脱体积比例的选择 | 第38-39页 |
| ·洗脱体积的选择 | 第39-40页 |
| ·基质效应评价 | 第40页 |
|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 第40-41页 |
| ·实际样品分析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 第41-42页 |
| 4 结论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固相萃取与修饰的QuEChERS用于亲水作用色谱联用电喷雾质谱法测定甘蓝和黄瓜中烟碱残留量的比较 | 第43-54页 |
| 1 引言 | 第43-44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 ·实验条件 | 第45-46页 |
|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 第45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45页 |
| ·净化 | 第45-46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 ·质谱条件的选择 | 第46-47页 |
|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47页 |
| ·提取试剂的选择 | 第47页 |
| ·提取体积的选择 | 第47-49页 |
| ·净化方式的选择 | 第49-50页 |
| ·SPE净化 | 第49页 |
| ·改进的QuEChERS净化 | 第49-50页 |
| ·基质效应评价 | 第50页 |
| ·方法的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50-51页 |
| ·实际样品分析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 第51-52页 |
| ·SPE净化与改进的QuEChERS净化的比较 | 第52-53页 |
| 4 结论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悬浮固化液相微萃取联用亲水作用色谱电喷雾质谱法测定环境水中3种极性有机磷农药残留 | 第54-68页 |
| 1 引言 | 第54-55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 ·实验仪器、试剂与样品 | 第55页 |
| ·实验条件 | 第55-56页 |
|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 第55-56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56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7页 |
| ·质谱条件的选择 | 第56-57页 |
|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57-58页 |
| ·萃取溶剂的选择 | 第58-59页 |
| ·萃取剂体积的选择 | 第59-60页 |
| ·萃取温度的选择 | 第60-61页 |
| ·离子强度的选择 | 第61-62页 |
| ·搅拌速率的选择 | 第62-63页 |
| ·萃取时间的选择 | 第63-64页 |
| ·基质效应评价 | 第64页 |
| ·方法的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64-65页 |
| ·实际样品测定及添加回收 | 第65-66页 |
| ·方法比较 | 第66-67页 |
| 4 结论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鱼藤酮在甘蓝中的消解动态数学模型研究 | 第68-75页 |
| 1 引言 | 第68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68-69页 |
| ·试验及测定方法 | 第69-70页 |
| ·样品前处理与净化 | 第69页 |
| ·净化 | 第69页 |
|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 第69页 |
| ·测定结果 | 第69-70页 |
| 3 数学建模与比较 | 第70-74页 |
| ·鱼藤酮消解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70-72页 |
| ·经典指数负增长函数模型 | 第70-71页 |
| ·Rayleigh动态模型 | 第71页 |
| ·灰色预测GM(1,1)消解模型 | 第71-72页 |
| ·阻滞动力学模型 | 第72页 |
| ·不同模型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拟合程度分析 | 第72-74页 |
| 4 讨论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待发表论文的情况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