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现代社区的中心性不足 | 第13-14页 |
| ·对传统建筑文化延续的日趋重视 | 第14页 |
| ·对当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新要求 | 第14-15页 |
| ·我国社区规划设计的不断开展 | 第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9-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39页 |
| ·广府祠堂的概念 | 第22-27页 |
| ·广府祠堂 | 第22-23页 |
| ·广府祠堂的类型 | 第23-25页 |
| ·广府祠堂的形制 | 第25-27页 |
| ·传统社区空间的概念 | 第27-32页 |
| ·传统社区空间 | 第27-28页 |
| ·传统社区空间的特征 | 第28-30页 |
| ·传统社区空间的组成部分 | 第30-32页 |
| ·相关的社区空间理论 | 第32-38页 |
| ·城市意象 | 第32-33页 |
| ·交往与空间 | 第33-35页 |
| ·空间象征性 | 第35-36页 |
| ·场所与文脉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三个传统社区的空间分析 | 第39-73页 |
| ·案例的选取 | 第39-40页 |
| ·案例研究框架 | 第40-41页 |
| ·番禺沙湾北村 | 第41-50页 |
| ·概况 | 第41-42页 |
| ·祠堂广场空间分析 | 第42-44页 |
| ·祠堂广场与街巷 | 第44-47页 |
| ·祠堂在社区中的地位 | 第47-50页 |
| ·花都塱头村 | 第50-60页 |
| ·概况 | 第50-51页 |
| ·祠堂广场空间分析 | 第51-54页 |
| ·祠堂广场与街巷 | 第54-57页 |
| ·祠堂在社区中的地位 | 第57-60页 |
| ·番禺大岭村 | 第60-71页 |
| ·概况 | 第60-62页 |
| ·祠堂广场空间分析 | 第62-64页 |
| ·祠堂广场与街巷 | 第64-67页 |
| ·祠堂在社区中的地位 | 第67-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四章 广府祠堂对传统社区空间的组织作用 | 第73-96页 |
| ·祠堂对社区物质空间的整合作用 | 第73-81页 |
| ·以祠堂为核心的空间布局 | 第73-74页 |
| ·控制社区空间的形态 | 第74-76页 |
| ·强化社区空间的整体性 | 第76-77页 |
| ·加强社区空间的连续性 | 第77-79页 |
| ·作为社区交通的枢纽 | 第79-81页 |
| ·祠堂在社区景观中的统领作用 | 第81-85页 |
| ·作为标志性景观 | 第81-82页 |
| ·建构景观序列 | 第82-84页 |
| ·丰富景观的构图轮廓线 | 第84-85页 |
| ·居民生活的中心 | 第85-90页 |
| ·多样化的生活 | 第85-88页 |
| ·祠堂的空间可达性 | 第88-90页 |
| ·精神的象征 | 第90-94页 |
| ·宗法制度的体现 | 第90-92页 |
| ·归属感的建立 | 第92-93页 |
| ·纪念性的表达 | 第93-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 第五章 广府祠堂的空间组织作用对现代社区规划的启示 | 第96-118页 |
| ·对现代社区规划理念的启示 | 第97-101页 |
| ·建立多层面的中心性 | 第97-98页 |
| ·以人为本 | 第98-100页 |
| ·公众参与 | 第100-101页 |
| ·功能的中心性 | 第101-106页 |
| ·功能的集聚 | 第101-104页 |
| ·室内与户外活动的结合 | 第104-106页 |
| ·空间的中心性 | 第106-112页 |
| ·围绕社区中心组织社区空间 | 第106-110页 |
| ·突出社区中心的标识性 | 第110-112页 |
| ·精神的中心性 | 第112-116页 |
| ·强化社区中心空间的归属感 | 第112-114页 |
| ·注重社区中心空间的历史沉淀 | 第114-1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8-123页 |
| ·结论 | 第118-121页 |
| ·讨论 | 第121-123页 |
| 图录 | 第123-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0-131页 |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