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 | 第12页 |
·我国高校能耗情况 | 第12-13页 |
·政策背景 | 第13-14页 |
·国内外绿色大学校园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绿色大学校园理论的提出 | 第14-16页 |
·国外绿色大学校园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我国绿色大学校园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范围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研究方法与架构流程 | 第22-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研究架构 | 第24-25页 |
·研究流程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中、美、英绿色校园评价标准 | 第26-50页 |
·中、美、英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介绍 | 第26-35页 |
·美国 LEED FOR SCHOOLS | 第26-29页 |
·英国 BREEAM EDUCATION | 第29-31页 |
·中国绿色校园评价标准 | 第31-35页 |
·中、美、英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宏观比较 | 第35-40页 |
·标准测评内容及权重比较分析 | 第35-36页 |
·标准评价方法与等级划分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认证程序的比较分析 | 第37-40页 |
·中、美、英标准规划相关评价指标比较 | 第40-49页 |
·中、美、英标准规划相关评价指标介绍 | 第40-45页 |
·规划相关评价指标比较 | 第45-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案例比较 | 第50-94页 |
·规划评估分析模式 | 第50-51页 |
·目标 | 第50页 |
·样本选择 | 第50-51页 |
·方法 | 第51页 |
·香港大学主校园 | 第51-75页 |
·控制项自评估 | 第51-61页 |
·一般项自评估 | 第61-71页 |
·优选项自评估 | 第71-74页 |
·评估结果 | 第74-75页 |
·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 | 第75-89页 |
·控制项自评估 | 第75-78页 |
·一般项自评估 | 第78-86页 |
·优选项自评估 | 第86页 |
·评估结果 | 第86-89页 |
·两所高校规划评估比较 | 第89-92页 |
·自评估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差异性分析 | 第90-91页 |
·启示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第四章 基于《LEED 2009 FOR SCHOOL》的评价指标优化 | 第94-114页 |
·优化模式 | 第94-95页 |
·目标 | 第94页 |
·样本选择 | 第94-95页 |
·方法 | 第95页 |
·条款选择的原则 | 第95页 |
·精明选址 | 第95-100页 |
·选择原因 | 第95-96页 |
·条款说明 | 第96-97页 |
·实例评估 | 第97-99页 |
·评估后反思 | 第99-100页 |
·便捷交通 | 第100-107页 |
·选择原因 | 第100-101页 |
·条款说明 | 第101-102页 |
·实例评估 | 第102-106页 |
·评估后反思 | 第106-107页 |
·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大学校园规划趋势与建议 | 第107-113页 |
·强化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的发展趋势 | 第107-110页 |
·对于我国绿色大学校园实践的建议 | 第110-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展望我国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未来 | 第114-120页 |
·对于已有条款的优化建议 | 第114-116页 |
·考虑四大地域性要素 | 第114-116页 |
·考虑高校学科建设特点 | 第116页 |
·对于新增条款的参考建议 | 第116-118页 |
·增设精明选址条款 | 第116-117页 |
·增设便捷交通条款 | 第117页 |
·增设创新条款 | 第117页 |
·考虑设置特殊情况条款说明 | 第117-118页 |
·小结 | 第118-120页 |
结语 | 第120-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获奖论文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附录 | 第131-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