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其他水产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大鲵论文

大鲵蛙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感染的病理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1. 文献综述第14-21页
   ·蛙病毒概述第14-18页
     ·蛙病毒生物学性状第14-15页
     ·蛙病毒感染的分布与危害第15页
     ·蛙病毒感染机制第15-16页
     ·蛙病毒免疫性第16页
     ·蛙病毒感染的病理学变化第16-17页
     ·蛙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第17-18页
   ·大鲵病害研究概况第18-20页
     ·中国大鲵养殖现状第18页
     ·大鲵常见疾病第18-20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2. 材料第21-23页
   ·实验动物第21页
   ·实验材料第21页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第21-23页
3. 方法第23-33页
   ·大鲵蛙病毒感染的PCR检测第23-24页
     ·引物合成第23-24页
     ·病鲵组织内病毒DNA的提取第24页
     ·PCR检测第24页
     ·PCR产物的鉴定第24页
   ·大鲵蛙病毒的分离、适应EPC细胞及增值特性的研究第24-26页
     ·组织悬液的制备第24页
     ·鲤鱼上皮瘤细胞传代培养第24-25页
     ·组织悬液液接种到EPC细胞单层第25页
     ·大鲵蛙病毒细胞种毒的制备第25页
     ·病毒液接种到EPC细胞单层第25页
     ·大鲵蛙病毒在不同温度下增殖情况的研究第25-26页
   ·大鲵蛙病毒理化特性的研究第26-28页
     ·大鲵蛙病毒细胞种毒TCID_(50)的测定第26页
     ·病毒的核酸类型鉴定第26页
     ·乙醚敏感性测定第26-27页
     ·氯仿敏感性测定第27页
     ·耐酸性试验第27页
     ·耐碱性实验第27页
     ·胰蛋白酶敏感试验第27-28页
     ·耐热性试验第28页
   ·大鲵蛙病毒主要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其系统进化分析第28-30页
     ·引物设计及合成第28页
     ·模板制备第28页
     ·PCR扩增MCP、NF-H1和DNA polymerase基因第28-29页
     ·MCP基因、NF-H1基因、DNA polymerase基因的胶回收及纯化第29页
     ·MCP、NF-H1和DNA polymerase基因与pMD19-T载体连接第29-30页
     ·重组质粒的转化第30页
     ·阳性克隆菌的鉴定第30页
     ·MCP、NF-H1和DNA polymerase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第30页
     ·大鲵蛙病毒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30页
   ·大鲵蛙病毒自然感染的病理学研究第30-32页
     ·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观察第30-31页
     ·组织病理学研究第31-32页
     ·细胞病理学观察第32页
   ·大鲵蛙病毒在EPC细胞中形态发育及超微病理学的研究第32-33页
     ·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第32页
     ·取样方法及时间第32-33页
4. 结果第33-52页
   ·大鲵蛙病毒感染的PCR鉴定结果第33-34页
   ·大鲵蛙病毒的分离及其在EPC细胞上增值特性的研究第34-35页
     ·CGSV-L的分离第34页
     ·CGSV-L在不同温度下的增殖情况第34-35页
   ·大鲵蛙病毒的理化特性第35页
   ·大鲵蛙病毒主要功能基因的研究第35-39页
     ·大鲵蛙病毒主要功能基因的扩增、T-克隆与鉴定第35-36页
     ·MCP、DNA polymerase和NF-H1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第36-39页
   ·大鲵蛙病毒自然感染的病理学研究第39-49页
     ·临床症状与剖解病变第39-40页
     ·组织病理学变化第40-49页
     ·细胞病理学变化第49页
   ·大鲵蛙病毒在EPC细胞中形态发生学第49-52页
     ·电镜下CGSV-L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第49页
     ·CGSCV-L在EPC细胞内的形态与超微病理学第49-52页
5 讨论第52-61页
   ·大鲵感染蛙病毒的PCR诊断第53-54页
   ·大鲵蛙病毒的增殖特性与理化特性第54-55页
   ·大鲵蛙病毒主要功能基因的分析第55-56页
   ·大鲵感染蛙病毒的临床症状辨析第56-57页
   ·大鲵蛙病毒组织病理学与发病机制第57-58页
   ·细胞病理学损伤特点与发病机制第58-59页
   ·大鲵蛙病毒在EPC细胞内的形态发育第59-60页
   ·展望第60-61页
6. 结论与创新点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2页
致谢第72-73页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铜对生长中期草鱼消化吸收、抗氧化、免疫和肉质的影响
下一篇:南方草鱼呼肠孤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