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分类及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感应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 第12-13页 |
1-2-2 微波辐射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 第13-15页 |
1-2-3 电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 第15-17页 |
1-2-4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微型管道机器人分类及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4 超磁致伸缩执行器的特性及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耦合模理论分析 | 第27-44页 |
§2-1 耦合模理论的适用范围及模式的定义 | 第27-29页 |
2-1-1 耦合模理论的适用范围与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2-1-2 模式的定义 | 第28-29页 |
§2-2 波导耦合系统的普遍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2-2-1 传输模式的耦合模方程组 | 第29-32页 |
2-2-2 弱耦合与强耦合之间的转换 | 第32-33页 |
§2-3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耦合模理论模型 | 第33-43页 |
2-3-1 振荡模式的耦合模方程组 | 第33-34页 |
2-3-2 两无损振荡器间的耦合特性分析 | 第34-37页 |
2-3-3 两有损振荡器间的耦合特性分析 | 第37-39页 |
2-3-4 两振荡器间的能量交换最大化的前提 | 第39-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电磁耦合谐振技术传输特性研究 | 第44-64页 |
§3-1 电磁耦合谐振技术的工作范围 | 第44-47页 |
3-1-1 电偶极子的赫兹矢量积分 | 第44-46页 |
3-1-2 电磁耦合谐振技术的工作范围 | 第46-47页 |
§3-2 负载接收功率及频率分裂现象分析 | 第47-53页 |
3-2-1 模式耦合因数与电路耦合系数之间关系 | 第47-48页 |
3-2-2 谐振频率固定情况下负载接收的最大功率 | 第48-50页 |
3-2-3 系统传输功率的频率分裂特性分析 | 第50-53页 |
§3-3 二端口网络模型及系统效率分析 | 第53-58页 |
3-3-1 电磁耦合谐振系统二端口模型 | 第53-56页 |
3-3-2 电磁耦合谐振系统的传输效率 | 第56-57页 |
3-3-3 效率最大化与功率最大化的关系 | 第57-58页 |
§3-4 双用户及含有中继振荡器的能量耦合函数分析 | 第58-62页 |
3-4-1 双负载及多负载线圈能量耦合函数关系 | 第58-60页 |
3-4-2 含有中继振荡器的能量耦合函数关系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超磁致伸缩材料电磁-机械强耦合模型 | 第64-94页 |
§4-1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数学模型比较分析 | 第64-67页 |
4-1-1 材料唯象学模型分类与比较 | 第64-66页 |
4-1-2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数值计算模型 | 第66-67页 |
§4-2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基本特性与压磁方程 | 第67-73页 |
4-2-1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基本特性 | 第67-70页 |
4-2-2 不同边界条件下的线性压磁方程 | 第70-73页 |
§4-3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电磁-机械分步耦合有限元模型 | 第73-82页 |
4-3-1 执行器的多物理场耦合关系 | 第73-74页 |
4-3-2 机械应力场的结构振动分析 | 第74-78页 |
4-3-3 分步耦合有限元方程实现 | 第78-79页 |
4-3-4 分步耦合有限元方程的离散化 | 第79-82页 |
§4-4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电磁-机械强耦合有限元模型 | 第82-91页 |
4-4-1 二维涡流场有限元控制方程 | 第82-84页 |
4-4-2 电磁-机械强耦合泛函方程的提出 | 第84-85页 |
4-4-3 耦合泛函方程的离散化 | 第85-88页 |
4-4-4 电磁-机械强耦合算法的单元实现 | 第88-91页 |
§4-5 两种耦合场有限元数值模型的比较 | 第91-9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电磁-机械同步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与验证 | 第94-114页 |
§5-1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多补偿集总参数分析 | 第94-102页 |
5-1-1 不同补偿结构的漏感模型表示 | 第95-96页 |
5-1-2 不同参数对系统系能的影响比较 | 第96-101页 |
5-1-3 电磁-机械同步共振系统电路补偿结构选取 | 第101-102页 |
§5-2 电磁-机械同步共振集总参数模型 | 第102-105页 |
§5-3 电磁-机械同步共振系统设计与实验 | 第105-113页 |
5-3-1 电磁-机械同步共振系统的组成结构 | 第105-106页 |
5-3-2 高频振动位移的测量方法 | 第106-108页 |
5-3-3 超磁致伸缩棒磁特性参数测量及分析 | 第108-110页 |
5-3-4 电磁-机械同步共振无线电能传输与转换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0-11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六章 电磁-机械同步共振系统的有限元法计算与实验验证 | 第114-127页 |
§6-1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频率分裂特性计算、仿真与实验验证 | 第114-120页 |
6-1-1 频率分裂特性的实验验证 | 第114-116页 |
6-1-2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场路耦合分析 | 第116-120页 |
§6-2 电磁-机械多物理场强耦合算法的分析与实验验证 | 第120-125页 |
6-2-1 不同预压力下的超磁致伸缩致动器仿真与比较 | 第120-123页 |
6-2-2 电磁-机械同步共振系统轴向位移仿真与实验比较 | 第123-12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27-128页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28页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