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西部苗族地区的现代农业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3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19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湖南西部苗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背景 | 第19-26页 |
·全球现代农业发展 | 第19-20页 |
·全球现代农业发展的概况 | 第19页 |
·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 | 第19-20页 |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 第20-25页 |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 | 第20-22页 |
·第一时期:20世纪50年代 | 第20-21页 |
·第二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 | 第21页 |
·第三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 第21页 |
·第四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 第21-22页 |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 第22-23页 |
·对外创汇农业模式 | 第22页 |
·龙头企业带动开发模式 | 第22-23页 |
·农业科技园的运作模式 | 第23页 |
·山地园艺的农业模式 | 第23页 |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23-25页 |
·发展的主体不明确 | 第23-24页 |
·农业经济组织发展落后 | 第24页 |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 | 第24-25页 |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 第25-26页 |
第3章 湖南西部苗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 第26-47页 |
·湖南西部苗族地区的基本情况 | 第26-29页 |
·湖南西部苗族的地理分布 | 第26-27页 |
·湖南西部苗族地区的自然资源现状 | 第27页 |
·湖南西部苗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现状 | 第27-28页 |
·湖南西部苗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湖南西部苗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优点 | 第29-40页 |
·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创新各类扶持方式 | 第29-31页 |
·依托当地资源,选择优质项目 | 第31页 |
·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 | 第31-33页 |
·村民成立各类经济合作组织 | 第33-36页 |
·吸引人才与充分利用留守人员相结合 | 第36-37页 |
·以土地换时间,加快土地流转 | 第37-38页 |
·大力引进高水平的科学技术 | 第38-39页 |
·难得的发展契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39-40页 |
·湖南西部苗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0-47页 |
·地方政府仍然存在大量短期行为 | 第40-41页 |
·整体规划科学性有待提升 | 第40页 |
·社会管理薄弱 | 第40页 |
·开发利用资源粗放 | 第40-41页 |
·粗放式经营对发展的制约 | 第41页 |
·劳动者素质技能低,人才资源短缺 | 第41-42页 |
·经济合作社各类不规范行为 | 第42-44页 |
·政府行为与农民利益存在冲突 | 第42-43页 |
·合作社的组织制定与地方宗族势力的冲突 | 第43页 |
·边穷地区合作社人员素质偏低 | 第43-44页 |
·资金匮乏的瓶颈未能破解 | 第44页 |
·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矛盾 | 第44-47页 |
第4章 湖南西部苗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调整的路径 | 第47-56页 |
·完善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7-51页 |
·政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宏观方向指引 | 第47-49页 |
·政府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 第49-50页 |
·为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提供资金支持 | 第49页 |
·抓好现代农业的发展的优秀人才供应 | 第49页 |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好先进的技术支持 | 第49-50页 |
·政府要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秩序 | 第50页 |
·政府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 第50-51页 |
·确立并提高当地苗族同胞的主体地位 | 第51-52页 |
·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之路 | 第52-56页 |
·立足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高度 | 第52-53页 |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 第52页 |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 第52-53页 |
·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 | 第53页 |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 第53页 |
·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 第53-54页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第54-56页 |
结束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