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视角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学界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 ·国内学界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 ·研究成果分析 | 第14页 |
| ·选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 ·对比研究国内外文献 | 第15页 |
| ·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 | 第15-16页 |
|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第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辨析 | 第17-30页 |
| ·民族的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 ·原始民族概念的产生 | 第17页 |
| ·现代民族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民族与民族国家 | 第18-19页 |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第19-21页 |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民族界定的意义 | 第20页 |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 第20-21页 |
| ·民族认同 | 第21-24页 |
| ·认同概念的提出 | 第21-22页 |
| ·民族认同的内涵 | 第22-23页 |
| ·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的特性 | 第23-24页 |
| ·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维度分析 | 第24-27页 |
| ·民族文化认同 | 第24-25页 |
| ·民族生活认同 | 第25-26页 |
| ·民族情感认同 | 第26-27页 |
| ·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面对的挑战 | 第27-29页 |
| ·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信息选择带来的挑战 | 第27-28页 |
| ·全球化对大学生民族责任意识带来的挑战 | 第28页 |
| ·市场化对大学生民族理想信念带来的挑战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实证调研与分析 | 第30-43页 |
| ·实证调研 | 第30-33页 |
| ·调研路径设计 | 第30-31页 |
| ·调查程序与步骤 | 第31页 |
| ·问卷设计 | 第31-32页 |
| ·期望被试结果 | 第32页 |
| ·被试对象统计 | 第32-33页 |
| ·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积极方面 | 第33-36页 |
| ·民族自豪感强 | 第33-34页 |
| ·民族活动参与意识强 | 第34-35页 |
| ·对民族文化兴趣浓厚 | 第35-36页 |
| ·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现存问题 | 第36-38页 |
| ·民族概念认识不清 | 第36-37页 |
| ·民族信仰定位不准 | 第37-38页 |
| ·民族认同中存在某些狭隘因素 | 第38页 |
| ·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 ·家庭影响 | 第38-39页 |
| ·学校影响 | 第39-40页 |
| ·社会影响 | 第40-41页 |
| ·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特点 | 第41-42页 |
| ·思维方式个性化 | 第41页 |
| ·行为方式多样化 | 第41-42页 |
| ·认知方式理性化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对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几点建议 | 第43-48页 |
| ·明确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目的 | 第43页 |
| ·理清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理念 | 第43-44页 |
| ·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途径 | 第44-46页 |
| ·以马克思民族理论为根本 | 第44-45页 |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 | 第45页 |
| ·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为纽带 | 第45-46页 |
| ·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方法 | 第46-47页 |
|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 第46页 |
| ·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民族活动 | 第46-47页 |
| ·多方引入社会资源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