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1页 |
摘要 | 第15-16页 |
1 棉纤维发育与纤维品质形成 | 第16-17页 |
2 影响棉花纤维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17-24页 |
·影响棉纤维长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17-19页 |
·影响棉纤维比强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19-22页 |
·影响棉纤维成熟度、细度、马克隆值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22-23页 |
·棉纤维品质性状与主要生态环境因素之间关系研究的综合评述 | 第23-24页 |
3 棉纤维品质模型的研究 | 第24-25页 |
4 棉纤维综合品质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 第25-27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40页 |
Abstract | 第40-41页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41-49页 |
摘要 | 第41页 |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研究思路 | 第41-42页 |
·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2 资料来源 | 第43-44页 |
·田间试验 | 第43-44页 |
·气象数据 | 第44页 |
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4 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 第45-46页 |
·建模方法 | 第45页 |
·检验方法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Abstract | 第48-49页 |
第三章 棉花果枝部位、温光复合因子及施氮量对纤维伸长的影响 | 第49-61页 |
摘要 | 第49-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试验设计 | 第50页 |
·测定内容 | 第50-51页 |
·统计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棉花果枝部位对棉纤维长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温光复合因子对棉纤维长度形成的影响 | 第52-54页 |
·棉纤维长度形成适宜叶氮浓度的研究 | 第54-57页 |
3 结论 | 第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Abstract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棉花果枝部位、温光复合因子及施氮量对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 | 第61-75页 |
摘要 | 第61-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试验设计 | 第62页 |
·测定内容 | 第62-63页 |
·统计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0页 |
·棉花果枝部位对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 | 第63-65页 |
·温光复合因子对棉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 | 第65-68页 |
·棉纤维比强度形成适宜的叶氮浓度 | 第68-70页 |
3 小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Abstract | 第73-75页 |
第五章 棉花果枝部位、温光复合因子及施氮量对纤维细度、成熟度和马克隆值形成的影响 | 第75-93页 |
摘要 | 第75-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试验设计 | 第76-77页 |
·测定内容 | 第77页 |
·统计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8页 |
·棉花果枝部位对纤维成熟度、细度和马克隆值形成的影响 | 第77-80页 |
·开花期对棉纤维成熟度、细度和马克隆值形成的影响 | 第80-84页 |
·施氮量对棉纤维成熟度、细度和马克隆值形成的影响 | 第84-88页 |
3 结论 | 第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Abstract | 第92-93页 |
第六章 棉纤维品质性状形成的模拟模型研究 | 第93-117页 |
摘要 | 第93-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4页 |
·资料来源 | 第94页 |
·建模方法 | 第9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4-113页 |
·棉纤维伸长生理发育时间和加厚生理发育时间的确定 | 第94-96页 |
·棉纤维品质性状形成模拟模型的构建 | 第96-103页 |
·模型检验 | 第103-113页 |
3 结论 | 第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Abstract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基于过程模型和GIS的棉纤维综合品质地域分异评价系统 | 第117-131页 |
摘要 | 第117页 |
1 系统结构和功能 | 第117-120页 |
·数据库 | 第119页 |
·棉纤维品质形成模拟模型 | 第119-120页 |
·模型库设计 | 第120页 |
2 模型与GIS系统的耦合 | 第120-121页 |
3 系统运行与结果输出(以江苏省为案例) | 第121-126页 |
·纤维品质和综合品质形成的输出结果 | 第121页 |
·纤维品质和综合品质地域分异评价 | 第121-126页 |
4 结论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Abstract | 第129-131页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31-147页 |
摘要 | 第131页 |
1 讨论 | 第131-138页 |
·棉花果枝部位、温光复合因子及施氮量对棉纤维伸长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棉花果枝部位、温光复合因子及施氮量对棉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棉花果枝部位、温光复合因子及施氮量对棉纤维细度、成熟度和马克隆值形成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棉纤维主要品质性状形成的模拟模型 | 第135-137页 |
·基于模型和GIS的棉纤维综合品质地域分异评价系统 | 第137-138页 |
2 结论 | 第138-139页 |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9页 |
4 研究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5页 |
Abstract | 第145-147页 |
附录 符号及参数说明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已录用和已投稿论文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