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车站及枢纽论文--客运站论文

基于公交化运营条件下客运专线客运站咽喉区平面布置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3-14页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4-15页
   ·国内外高速铁路客运站概况第15-20页
     ·国外高速铁路客运站概况第15-18页
     ·国内高速铁路客运站概况第18-2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1页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1-23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1-22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22-23页
第2章 铁路客运站咽喉相关问题概述第23-34页
   ·铁路车站咽喉区布置基本图形及构成第23-26页
     ·铁路车站咽喉的基本结构第23-24页
     ·客运专线客运站咽喉区的构成要素第24-26页
   ·铁路客运站咽喉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第26-31页
     ·客运站咽喉通过能力影响因素第26-28页
     ·客运专线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特点第28-30页
     ·客运专线客运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第30-31页
   ·客运专线客运站咽喉区作业内容及特点第31-34页
     ·客运专线列车在站作业内容第31-32页
     ·客运专线客运站咽喉区作业特点第32-34页
第3章 客运专线客运站咽喉区结构分析第34-64页
   ·客运站咽喉区布置形式的影响因素第34-39页
     ·客运站的站型选择第34-35页
     ·车场的布设形式第35-36页
     ·引入干线的数量和性质第36-37页
     ·列车的折返方式第37-38页
     ·车场到发线的数量及分组第38-39页
     ·动车出入段线第39页
   ·客运专线车站咽喉区结构相关参数第39-48页
     ·道岔辙叉号第40-41页
     ·平行进路数量第41-42页
     ·线路连接形式及曲线半径第42-44页
     ·夹直线长度第44-45页
     ·咽喉区长度第45-48页
   ·客运专线车站咽喉区平而布置原则第48-50页
     ·客运专线车站咽喉区设备数量第48-49页
     ·客运站运输组织与设备配置协调第49页
     ·客运站咽喉区进路与作业协调第49-50页
   ·基于二叉树理论的咽喉线束区布置分析第50-57页
     ·二叉树的基本理论概念第51-52页
     ·二叉树与客运站咽喉线束区平面结构关系第52-53页
     ·车场咽喉线束区的基本假设第53-54页
     ·基于计算机构造最优二叉树的铁路车场梯线方案第54-57页
   ·客运专线客运站咽喉进路区道岔及渡线设置第57-64页
     ·交叉渡线的选择第57-58页
     ·正线间“八字”渡线的设置第58-61页
     ·单开道岔及交分道岔的设置第61页
     ·咽喉进路区道岔配列形式的选择第61-64页
第4章 公交化运行条件下客运专线车站咽喉区布置及优化第64-98页
   ·公交化运行的含义和特点第64-66页
     ·公交化运营的含义第64-65页
     ·公交化运营的特点第65-66页
   ·公交化运行条件的客运站咽喉区长度限制第66-86页
     ·客运站列车间隔时间的影响因素第66-68页
     ·相关参数的选取第68-69页
     ·客运专线区间追踪间隔时间第69-70页
     ·列车不停站通过间隔时间对咽喉区长度限制第70-72页
     ·列车连到间隔时间对咽喉喉区长度限制第72-76页
     ·列车连发间隔时间对咽喉区长度限制第76-81页
     ·列车到达-通过间隔对咽喉区长度限制第81-83页
     ·列车发车-通过间隔时间对咽喉区长度限制第83-86页
   ·公交化运营对于客运专线客运站咽喉区的要求第86-90页
     ·公交化运营对于客运站咽喉区长度的要求第86-88页
     ·公交化运营对于客运站平行进路数量的要求第88-90页
   ·公交化运营条件下客运站咽喉区优化设计模型第90-98页
     ·相关边界条件及假设第90-93页
     ·咽喉区布置优化模型的建立第93页
     ·客运专线车站咽喉进路区道岔坐标推算模型第93-94页
     ·基于公交化约束的咽喉区长度限制模型第94-96页
     ·算例分析第96-98页
结论与展望第98-99页
致谢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容量优化的研究
下一篇:螺纹联接件参数化CAD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