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团运行机制与管理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 2 大学生网络社团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20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 ·大学生社团 | 第14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 | 第14-15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运行机制 | 第15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 ·系统自组织理论 | 第15-16页 |
| ·社会互赖理论 | 第16-17页 |
| ·群体动力学理论 | 第17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发展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20页 |
| ·成员不稳定 | 第18页 |
| ·引导难度大 | 第18-19页 |
| ·管理相对滞后 | 第19-20页 |
| 3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类型、特征和维系力 | 第20-28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类型 | 第20-21页 |
| ·根据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内涵 | 第20-21页 |
| ·按照网络平台的技术载体 | 第21页 |
| ·按照大学生网络社团存在的周期 | 第21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特征 | 第21-23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具有虚拟性 | 第21-22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具有多元性 | 第22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具有交互性 | 第22-23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 第23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与现实大学生社团相互影响 | 第23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维系力探析 | 第23-28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维系力的内涵与特征 | 第24-25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维系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8页 |
| 4 大学生网络社团运行机制分析 | 第28-32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基础运行机制 | 第28-29页 |
| ·促进学习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心理动力机制 | 第29-30页 |
| ·竞争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促进机制 | 第30页 |
| ·监督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保障机制 | 第30页 |
| ·反馈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优化机制 | 第30-32页 |
| 5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管理策略 | 第32-41页 |
| ·坚持科学引导、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 | 第32-33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要坚持科学引导原则 | 第32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要坚持民主管理原则 | 第32页 |
| ·大学生网络社团要坚持绿色发展指导思想 | 第32-33页 |
| ·增强大学生网络社团维系力的途径 | 第33-34页 |
| ·尊重和满足大学生兴趣和需要,巩固基础维系力 | 第33页 |
| ·不断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增强文化维系力 | 第33-34页 |
| ·定期举办社团活动,促进成员良性互动 | 第34页 |
| ·完善大学生网络社团运行机制的管理策略 | 第34-37页 |
| ·提供优质服务,巩固基础运行机制 | 第34-35页 |
| ·完善信息共享,增强心理动力机制 | 第35-36页 |
| ·引入品牌意识,强化促进机制 | 第36页 |
| ·加强成员与高校监督,增强保障机制 | 第36-37页 |
| ·完善反馈渠道,加强优化机制 | 第37页 |
| ·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健康发展的管理策略 | 第37-41页 |
| ·努力稳定社团成员 | 第37-39页 |
| ·积极完善管理制度 | 第39-40页 |
| ·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