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 第1-9页 |
致谢 | 第9-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第15-16页 |
1 引言 | 第16-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39页 |
·水稻基因组测序研究 | 第18-19页 |
·水稻基因组注释计划 | 第19-21页 |
·水稻突变体的创建 | 第21-25页 |
·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 第21页 |
·水稻突变体库的创建方法 | 第21-25页 |
·自发突变 | 第21-22页 |
·理化诱变 | 第22-23页 |
·空间诱变 | 第23-24页 |
·插入诱变 | 第24-25页 |
·水稻突变体的分类 | 第25-27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稻米品质测定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水稻淀粉生物合成 | 第28-31页 |
·水稻垩白的相关研究 | 第31-39页 |
·垩白研究的重要性 | 第31-34页 |
·垩白的形成因素研究 | 第34-36页 |
·垩白突变体的研究 | 第36-3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39-46页 |
·水稻材料 | 第39页 |
·稻米品质近红外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稻米品质化学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水稻籽粒体视镜扫描电镜及观测 | 第42页 |
·基因定位 | 第42-46页 |
·DNA提取 | 第42-43页 |
·SSR及In/Del标记筛选 | 第43页 |
·连锁分析 | 第43页 |
·基因定位的数据分析 | 第43页 |
·In/Del标记开发 | 第43-44页 |
·侯选基因预测及测序 | 第44-45页 |
·候选基因蛋白质序列及其突变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5-4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6-91页 |
·垩白突变体筛选 | 第46-56页 |
·垩白突变体的初步检测 | 第46-48页 |
·里白突变体的垩白观察和分析 | 第48-49页 |
·垩白突变体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9-56页 |
·蒸煮品质突变体筛选 | 第56-60页 |
·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筛选 | 第56页 |
·胶稠度突变体筛选 | 第56-57页 |
·碱消值突变体筛选 | 第57-58页 |
·糊化温度突变体筛选 | 第58页 |
·淀粉黏滞性突变体筛选 | 第58-60页 |
·营养品质突变体筛选 | 第60-76页 |
·垩白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 第76-91页 |
·垩白突变体的形态描述 | 第76-79页 |
·垩白突变体的品质分析 | 第79-83页 |
·flo6的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 第79页 |
·flo6的胶稠度分析 | 第79-80页 |
·flo6米粉的热力学特性分析 | 第80-81页 |
·flo6米粉的黏滞性分析 | 第81-82页 |
·flo6突变体蛋白质含量分析 | 第82页 |
·flo6突变体氨基酸相对含量分析 | 第82-83页 |
·垩白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 第83-91页 |
·flo6突变体遗传分析 | 第83页 |
·flo6突变体基因定位 | 第83-85页 |
·flo6突变体与野生型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5-91页 |
5 讨论 | 第91-95页 |
·日本晴品质突变体库的创建 | 第91-92页 |
·粉质胚乳垩白突变体(flo6)的基因定位 | 第92-95页 |
6 研究展望 | 第95-97页 |
·关于品质突变体库的研究展望 | 第95-96页 |
·关于flo6突变体的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7 参考文献 | 第97-108页 |
8 附录 | 第108-117页 |
附录1:垩白基因定位候选区段内86个ORFs的名称、位置和注释信息 | 第108-111页 |
附录2:flo6突变体基因定位所设计InDel引物 | 第111-112页 |
附录3:LOC_Os01g44220的7个转录产物及flo6突变体的蛋白序列比对结果 | 第112-115页 |
附录4:籼稻R9703与粳稻nipponbare的多态性分子标记 | 第115-116页 |
附录5:本研究发表相关论文 | 第116-117页 |
9 作者简历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