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期抗高温鉴定程序的建立及其基因定位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插图目录 | 第17-19页 |
表格目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0-45页 |
·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 第20-26页 |
·高温对水稻的危害 | 第21-24页 |
·高温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 | 第22-23页 |
·高温影响膜透性与酶保护系统 | 第23页 |
·高温影响蛋白质的代谢 | 第23-24页 |
·应对水稻高温热害的措施 | 第24-26页 |
·植物热胁迫下的信号传导 | 第26-30页 |
·植物热激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30-35页 |
·热激蛋白的定义 | 第30页 |
·热激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第30-32页 |
·HSP与植物抗热性的研究 | 第32-33页 |
·热激蛋白的表达调控 | 第33-35页 |
·分子标记与基因定位 | 第35-39页 |
·分子标记及类型 | 第35-37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7-38页 |
·基因定位 | 第38-39页 |
·水稻耐热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 第39-43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43-45页 |
第二章 水稻材料的耐热性鉴定 | 第45-58页 |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48页 |
·水稻高温鉴定 | 第46-48页 |
·苗期高温处理 | 第47页 |
·分蘖期高温处理 | 第47页 |
·抽穗期高温处理 | 第47-48页 |
·水稻抗高温标准的建立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6页 |
·水稻高温处理 | 第48-54页 |
·苗期 | 第48-51页 |
·分蘖期高温处理 | 第51-52页 |
·抽穗期高温处理 | 第52-54页 |
·水稻HT54耐热鉴定标准的建立 | 第54-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水稻高温鉴定的方法 | 第56-57页 |
·抗高温鉴定标准的建立 | 第57-58页 |
第三章 水稻抗高温基因的定位 | 第58-81页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59-64页 |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试验方法 | 第59-64页 |
·亲本的农艺性状考察 | 第59-60页 |
·杂交和高温处理程序 | 第60页 |
·经典遗传分析和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60-61页 |
·亲本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 第61页 |
·PCR反应程序及检测 | 第61-62页 |
·抗高温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62页 |
·抗高温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62页 |
·遗传距离的计算 | 第62-63页 |
·标记的开发 | 第63页 |
·TA克隆及测序分析 | 第63-64页 |
·表达谱分析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6页 |
·亲本农艺性状的考察 | 第64-66页 |
·亲本多态性的筛选 | 第66-68页 |
·真假杂种的鉴定 | 第68页 |
·抗高温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68-69页 |
·抗高温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69-73页 |
·候选基因的预测 | 第73-76页 |
·讨论 | 第76-81页 |
·遗传群体的构建 | 第76-77页 |
·亲本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 第77页 |
·抗高温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77-79页 |
·抗高温基因的定位 | 第79-81页 |
第四章 高温对水稻SOD和POD活性的影响 | 第81-90页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82-83页 |
·试验材料 | 第82页 |
·试验方法和步骤 | 第82-83页 |
·试验仪器 | 第83页 |
·数据统计 | 第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88页 |
·高温处理前后水稻表型的观察 | 第83-84页 |
·高温胁迫下水稻幼苗SOD活性的变化 | 第84-86页 |
·高温胁迫下水稻幼苗POD活性的变化 | 第86-88页 |
·讨论 | 第88-90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13页 |
附录 | 第113-119页 |
附录1:候选基因芯片表达数据 | 第113-114页 |
附录2:水稻营养液配方 | 第114-115页 |
附录3:水稻大量法提取DNA | 第115-116页 |
附录4:电泳检测 | 第116-118页 |
附录4-1 琼脂糖电泳检测 | 第116页 |
附录4-2 PAGE电泳检测 | 第116-118页 |
附录5:分子标记信息 | 第118-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