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再探讨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二、 本文的思路与结构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概述 | 第21-31页 |
第一节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界定 | 第21-24页 |
第二节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属性 | 第24-31页 |
一、 模糊属性 | 第24-26页 |
二、 层次属性 | 第26-27页 |
三、 主观属性 | 第27-28页 |
四、 最低属性 | 第28-29页 |
五、 法定属性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比较研究 | 第31-44页 |
第一节 “内心确信”与“排除合理怀疑”的考察 | 第31-36页 |
一、 “内心确信”标准 | 第31-32页 |
二、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 | 第32-34页 |
三、 两种标准的比较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理论争议及融合 | 第36-44页 |
一、 客观真实论 | 第36-38页 |
二、 法律真实论 | 第38-40页 |
三、 两种理论的争议及融合 | 第40-44页 |
第三章 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辨析 | 第44-60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现状 | 第44-46页 |
第二节 新《刑事诉讼法》证明标准问题评析 | 第46-49页 |
第三节 现行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不足 | 第49-60页 |
一、 界定不清 | 第50-52页 |
二、 一元制标准 | 第52-55页 |
三、 客观主导 | 第55-57页 |
四、 理解操作不便 | 第57-60页 |
第四章 重构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 | 第60-86页 |
第一节 重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指导原则 | 第60-62页 |
第二节 建立主客观相统一的标准 | 第62-69页 |
一、 内心确信不可避免 | 第62-64页 |
二、 内心确信的合理检验 | 第64-66页 |
三、 内心确信与客观真实的统一 | 第66-69页 |
第三节 不同诉讼阶段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 | 第69-76页 |
一、 立案的证明标准 | 第69-71页 |
二、 逮捕的证明标准 | 第71-72页 |
三、 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 | 第72-74页 |
四、 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 | 第74-75页 |
五、 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 | 第75-76页 |
第四节 不同严重程度案件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 | 第76-80页 |
一、 罪刑轻重不同适用有差别的证明标准 | 第76-77页 |
二、 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 | 第77-79页 |
三、 轻微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 | 第79-80页 |
第五节 不同诉讼主体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 | 第80-83页 |
第六节 不同证明对象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