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三 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电子证据的定位 | 第14-22页 |
第一节 电子证据的界定 | 第14-18页 |
第二节 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 | 第18-22页 |
第二章 电子证据可采性的概论 | 第22-26页 |
第一节 电子证据可采性认定的基本原则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电子证据可采性认定的标准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电子证据的合法性认定 | 第26-36页 |
第一节 国外对电子证据合法性认定的有益经验 | 第26-31页 |
一、 美国 | 第27-28页 |
二、 加拿大 | 第28-29页 |
三、 英国 | 第29-30页 |
四、 其他国家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关于我国电子证据合法性解决方案的几点思考 | 第31-36页 |
一、 通过窃录方式取得的电子证据,不予采纳 | 第31-32页 |
二、 通过非法搜查,扣押等方法获得的电子证据,情节严重的一般不予采纳 | 第32-33页 |
三、 不是通过正确、合法的核证程序而获得的电子证据,不予采纳 | 第33-34页 |
四、 民事诉讼中不是通过合法软件获得的电子证据,一般不予采纳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电子证据的真实性认定 | 第36-42页 |
第一节 国外对电子证据真实性进行认定的有益经验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关于我国电子证据真实性解决方案的几点建议 | 第37-42页 |
一、 通过自认由诉讼当事人双方均认可的电子证据,予以采纳 | 第38页 |
二、 通过具结方式由适格证人证明电子证据真实性的,予以采纳 | 第38-39页 |
三、 计算机系统在关键时刻处于正常状态生成的电子证据,予以采纳 | 第39-40页 |
四、 电子书证附有电子签名或附加了其它适当安全程序保障的,一般予以采纳 | 第40页 |
五、 由适格专家鉴定未遭修改的电子证据,一般予以采纳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构建我国电子证据的可采性规则 | 第42-46页 |
第一节 构建我国电子证据可采性规则的必要性分析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构建我国电子证据可采性的设想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成果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