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 ·关于欺负行为的研究 | 第8-12页 |
| ·人格与欺负行为 | 第12-13页 |
| ·交往归因与欺负行为 | 第13-15页 |
| 2 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 ·问题提出 | 第15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假设 | 第16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 ·研究工具 | 第16-17页 |
| ·研究程序 | 第17页 |
| ·结果处理 | 第17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17-32页 |
| ·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基本情况 | 第17-20页 |
| ·小学生人格倾向的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 ·小学生归因方式的基本情况 | 第21-24页 |
| ·欺负者、被欺负者、未参与者人格、交往归因的差异 | 第24-26页 |
| ·儿童欺负、受欺负发生的频率与人格、交往归因的相关 | 第26-28页 |
| ·、欺负行为变量与其人格、交往归因的回归分析 | 第28-32页 |
| 5 分析与讨论 | 第32-35页 |
| ·关于小学生欺负行为、人格、交往归因的基本状况研究 | 第32-33页 |
| ·欺负者、被欺负者、未参与者在人格、交往归因各维度上的统计情况 | 第33-34页 |
| ·小学生欺负行为与其人格、交往归因的关系特点 | 第34-35页 |
| ·小学生人格、交往归因对欺负被欺负可能性的回归分析 | 第35页 |
| 6 结论 | 第35-37页 |
| 7 研究中的不足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附录 | 第41-47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