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二) 调查法 | 第14页 |
(三) 理论分析法 | 第14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一、关于习题的研究 | 第16-18页 |
(一) 习题的界定 | 第16页 |
(二) 习题的功能 | 第16-17页 |
(三) 习题的分类 | 第17-18页 |
二、国内关于数学教科书习题的研究 | 第18-21页 |
(一) 比较研究 | 第18-20页 |
(二) 针对一个教科书版本的习题研究 | 第20-21页 |
(三) 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思考 | 第21页 |
三、国外关于教科书习题的研究 | 第21-24页 |
四、文献分析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5-34页 |
一、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介绍 | 第25-29页 |
(一) 修订背景 | 第25-26页 |
(二) 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结构 | 第26-29页 |
二、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在中国的影响 | 第29-31页 |
(一) 对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介绍 | 第29页 |
(二) 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应用研究 | 第29-31页 |
三、选择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原因 | 第31-34页 |
(一) 权威性 | 第31-32页 |
(二) 理论价值 | 第32-33页 |
(三) 实用性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视野下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的调查 | 第34-60页 |
一、习题的选择 | 第34-36页 |
(一) 选择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原因 | 第34-35页 |
(二)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的结构 | 第35-36页 |
二、基于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习题分析框架 | 第36-43页 |
(一) 习题分析框架 | 第36-37页 |
(二) 习题归类的具体标准及示例分析 | 第37-43页 |
三、调查的过程与结果 | 第43-55页 |
(一)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习题的调查结果 | 第43-46页 |
(二) 初中各年级数学教科书习题的调查结果 | 第46-52页 |
(三) 初步分析 | 第52-53页 |
(四) 进一步调查 | 第53-55页 |
四、总的分析与讨论 | 第55-60页 |
(一)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的编写特点与第三学段总目标的一致性分析 | 第55-58页 |
(二) 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研究数学教科书习题的适用性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60-69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一) 三大领域的习题在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侧重点相同 | 第60页 |
(二) 习题所体现的学生的认知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相应提高 | 第60-61页 |
(三) 习题的编写部分达到了数学第三学段总目标的要求 | 第61页 |
(四) 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研究数学习题时应作稍许改动 | 第61页 |
二、对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编写的建议 | 第61-66页 |
(一) 编写者应明确习题的编写目的 | 第62页 |
(二) 适当增加高认知水平的题目 | 第62-64页 |
(三) 习题应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 第64-66页 |
三、对教师设计作业的启示 | 第66-69页 |
(一) 分层设计作业 | 第66-67页 |
(二)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作业 | 第67-68页 |
(三) 设计反思记录表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一、中文部分 | 第69-72页 |
二、英文部分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