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引言 | 第15-2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二 解题 | 第16-20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四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2页 |
五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第一章 晚期浅绛山水画的原型与意造 | 第25-69页 |
第一节 “浅绛”与浅绛山水画 | 第25-30页 |
一 浅绛 | 第25-26页 |
二 “浅绛”作为绘画术语 | 第26-28页 |
三 浅绛山水之“始”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晚期浅绛山水画的探索之一:钱选基于南宋原型的意造 | 第30-41页 |
一 钱选的浅绛山水画 | 第30-31页 |
二 “石青绿浅绛”和泥金浅绛:钱选浅绛山水画的风格 | 第31-33页 |
三 钱选浅绛山水画的五代原型 | 第33-38页 |
四 钱选浅绛山水画对南宋原型的意造 | 第38-41页 |
第三节 晚期浅绛山水画的探索之二:赵孟頫对五代和南宋两种原型的整合 | 第41-49页 |
一 赵孟頫的浅绛山水画 | 第41-43页 |
二 董元:赵孟頫浅绛山水画的五代原型 | 第43-46页 |
三 赵孟頫浅绛山水画的北宋李、郭原型 | 第46-47页 |
四 “着青绿”实属浅绛:《鹊华秋色图》等图的归属 | 第47-49页 |
第四节 浅绛山水画的确立:从赵孟頫到黄公望 | 第49-55页 |
一 黄公望的设色山水画 | 第49-51页 |
二 赵孟頫和董元山水:黄公望设色山水画的主要原型 | 第51-52页 |
三 李、郭山水:黄公望设色山水画的另一原型 | 第52-53页 |
四 黄公望对浅绛山水画的贡献 | 第53-55页 |
第五节 浅绛:王蒙山水画的典型面貌 | 第55-58页 |
一 王蒙的浅绛山水画 | 第55-56页 |
二 王蒙浅绛山水的原型 | 第56-57页 |
三 王蒙对黄公望的意造 | 第57-58页 |
第六节 浅绛成为设色山水画的新原型 | 第58-66页 |
一 浅绛成为设色山水画新原型 | 第59-60页 |
二 晚期画学著述对浅绛山水新原型的塑造 | 第60-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二章 晚期青绿重色山水画的原型与意造 | 第69-85页 |
第一节 “青绿”、“金碧”与青绿重色山水画 | 第69-72页 |
一 “青绿”与青绿重色山水画 | 第69-70页 |
二 “金碧”与青绿重色山水画 | 第70-72页 |
三 指称的清晰性、模糊性与矛盾性 | 第72页 |
第二节 晚期青绿重色山水画的原型 | 第72-75页 |
一 晚期青绿重色山水画的晋唐原型 | 第72-74页 |
二 晚期青绿重色山水画的五代北宋原型 | 第74-75页 |
第三节 晚期青绿重色山水画对晋唐原型的意造 | 第75-79页 |
一 钱选对晋唐原型的意造 | 第75-77页 |
二 赵孟頫对晋唐原型的意造:以《幼舆丘壑》为例 | 第77-78页 |
三 仇英的重色山水画 | 第78-79页 |
第四节 晚期青绿重色山水画对五代北宋原型的意造 | 第79-81页 |
一 赵孟頫的“青绿之变” | 第79-80页 |
二 高克恭、倪瓒、“沈、文”等人的重色山水画 | 第80-81页 |
第五节 晚期青绿重色山水画的“浅绛化” | 第81-83页 |
一 颜料复合:从石色复合到石色与水色复合 | 第81-82页 |
二 重色轻染 | 第82-83页 |
三 色调暗转 | 第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三章 晚期“没骨山水”的原型想象与意造 | 第85-97页 |
第一节 “没骨山水”的提出与使用 | 第85-87页 |
第二节 张僧繇、杨异与“没骨山水” | 第87-93页 |
一 杨异与“没骨山水” | 第88-92页 |
二 所谓张僧繇始创“没骨山水” | 第92-93页 |
三 张僧繇、杨异所谓“没骨山水”实是董其昌的原型想象 | 第93页 |
第三节 董其昌的“没骨山水” | 第93-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语 | 第97-101页 |
一 浅绛山水画成为晚期山水画的主流 | 第97-98页 |
二 重色山水画在晚期的演变 | 第98页 |
三 浅绛与青绿界限的模糊性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5页 |
专著 | 第101-109页 |
期刊和学位论文 | 第109-111页 |
参考性数据 | 第111-11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附錄 | 第118-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