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艺术论文

复归“山水”--从山水画到“山水城市”的可能性探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31页
   ·研究什么第9-11页
   ·为什么研究中国古代山水画与现代“山水城市”理念的关系第11-17页
     ·文化内核的缺失第11-13页
     ·“物化”与“人化”第13-14页
     ·艺术认知途径—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媒介作用第14-17页
   ·论文研究思路与结构第17-22页
     ·研究内容概述第17-20页
     ·研究理路与文章结构第20-22页
   ·相关文献综述第22-29页
     ·国外研究动态第22-24页
     ·国内研究动态第24-29页
   ·论文研究创新之处第29-30页
   ·研究框架第30-31页
第二章 思维背景第31-67页
   ·宇宙论第31-46页
     ·中国宇宙论:阴阳五行宇宙论体系第33-40页
     ·不同宇宙论意识影响下的艺术表现形式第40-46页
   ·主体认知结构第46-52页
     ·何为主体的认知结构第46-47页
     ·构成要素第47-52页
   ·“现代性”反思第52-58页
     ·现代性与现代化第52-53页
     ·现代性危机第53-55页
     ·现代性特征第55-58页
   ·艺术经验认知途径第58-65页
     ·可行性分析第60-61页
     ·山水画的认知媒介第61-62页
     ·山水画的现代性媒介价值第62-65页
   ·小结第65-67页
第三章 山水画的价值论—从山水之“道”到山水之“画”第67-83页
   ·道通为一第68-71页
     ·山水释意第68-69页
     ·山水情节第69页
     ·山水文化第69-71页
   ·儒家第71-74页
     ·比德第71-72页
     ·同类相动第72-74页
   ·道家第74-79页
     ·道法自然第74-75页
     ·玄对山水第75-76页
     ·物化第76-78页
     ·达生第78-79页
   ·佛家第79-82页
     ·心生第80页
     ·离形第80-82页
   ·小结第82-83页
第四章 山水画观照论第83-109页
   ·观物取象第84-88页
     ·外师造化第84-86页
     ·度物象而取其真第86-88页
   ·立象以尽意第88-100页
     ·中得心源第89-93页
     ·以心统物第93-96页
     ·通情达理第96-100页
   ·意境第100-107页
     ·意境之义第101-102页
     ·超以象外第102-104页
     ·畅神第104-105页
     ·以意达逸第105-107页
   ·小结第107-109页
第五章 传移摹写—从山水画到“山水城市”的认知转换第109-153页
   ·殊途同归第109-118页
     ·中国人的栖居理想第109-111页
     ·城市山林第111-113页
     ·山水画与山水园的互通第113-118页
   ·“山水城市”释意第118-123页
     ·钱学森的“山水城市”理念第119-120页
     ·理论发展第120-122页
     ·重新释意第122-123页
   ·迁想妙得——艺术哲学与设计理念第123-152页
     ·意象性第124-131页
     ·文化性第131-138页
     ·体验性第138-147页
     ·基于“山水”概念的中国现代城市景观意境营造第147-152页
   ·小结第152-153页
第六章 基于“山水”概念的景观设计的认知启发第153-171页
   ·观念第153-156页
   ·角度第156-161页
     ·传承第157-158页
     ·类推第158-161页
   ·态度第161-167页
     ·人文态度第161-163页
     ·主体修养论第163-167页
   ·整合第167-170页
     ·“集成通变”的思维体系第167-168页
     ·艺术思维整合第168-170页
   ·小结第170-17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71-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4页
图表来源第184-18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88-189页
致谢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长混凝土结构收缩裂缝控制研究
下一篇:建筑本质性认识的公理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