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合作保障制度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4页 |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第10-11页 |
| 2. 相关问题的研究 | 第11-13页 |
| (三)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 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 文献法 | 第13页 |
| 2. 比较法 | 第13-14页 |
| 一、“三方”合作的解读 | 第14-17页 |
| (一) “三方”合作 | 第14-15页 |
| (二) “三方”合作类型 | 第15-16页 |
| 1. 依据合作层次划分 | 第15页 |
| 2. 依据合作内容划分 | 第15页 |
| 3. 依据合作模式划分 | 第15-16页 |
| (三) “三方”合作的价值 | 第16-17页 |
| 二、“三方”合作保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一) 系统理论 | 第17-18页 |
| (二) 和谐理论 | 第18页 |
| (三) 制度理论 | 第18-20页 |
| 三、影响“三方”合作保障制度构建的因素分析 | 第20-25页 |
| (一) 外部因素 | 第20-22页 |
| 1. 政府职能 | 第20-21页 |
| 2. 法律和政策保障 | 第21页 |
| 3. 经费和时间投入 | 第21-22页 |
| (二) 内部因素 | 第22-25页 |
| 1. 组织结构 | 第22-23页 |
| 2. 质量评估标准 | 第23页 |
| 3. 监督及反馈 | 第23-25页 |
| 四、国外“三方”合作保障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25-29页 |
| (一) 具有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支持 | 第25-26页 |
| (二) 多渠道筹措经费 | 第26页 |
| (三) 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在合作中的纽带作用 | 第26-27页 |
| (四) 组织结构合理,权责明晰 | 第27页 |
| (五) 有明确的质量评估标准 | 第27-28页 |
| (六) 注重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和评价 | 第28-29页 |
| 五、我国“三方”合作保障制度的构建 | 第29-36页 |
| (一) “三方”合作保障制度构建的目标 | 第29页 |
| (二) “三方”合作保障制度构建的原则 | 第29-31页 |
| 1. 全面性原则 | 第29-30页 |
| 2. 系统性原则 | 第30页 |
| 3.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0页 |
| 4. 反馈性原则 | 第30页 |
| 5. 实效性原则 | 第30-31页 |
| (三) “三方”合作保障制度构建的策略 | 第31-36页 |
| 1.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具体制度 | 第31-32页 |
| 2. 保障经费投入和服务支持 | 第32页 |
| 3. 明确三位一体的权责划分 | 第32-33页 |
| 4. 完善“三方”合作的常规管理 | 第33-34页 |
| 5. 制定明确的质量评估标准 | 第34-35页 |
| 6. 实施有效监督和质量跟踪 | 第35-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