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关于支付结算工具的研究 | 第15-16页 |
·关于支付宣传方式的创新性研究 | 第16页 |
·创新型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4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篇章结构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篇章结构 | 第18-19页 |
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创新点 | 第19页 |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内支付环境的最新发展及国际经验借鉴 | 第20-33页 |
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0-23页 |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 | 第20-21页 |
·支付工具 | 第21-23页 |
2 我国支付体系的最新发展状况 | 第23-25页 |
3 国外主要的支付体系 | 第25-27页 |
·非现金支付工具高度发展的美国支付体系 | 第25-26页 |
·依照契约管理的新加坡支付体系 | 第26-27页 |
·为商业消费保驾护航的比利时支付体系 | 第27页 |
4 国外支付体系的经验总结 | 第27-30页 |
·消费者支付系统 | 第27-29页 |
·创新技术的激励 | 第28页 |
·支付技术进步对经营成本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中央银行支付费用的衡量标准 | 第29页 |
·信用卡的粘性利率下降趋势 | 第29页 |
·支付系统内的新技术应用 | 第29-30页 |
·支付系统风险成因及风险扩散的防范 | 第30页 |
5 国外支付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3页 |
·应用公用支付系统对非盈利组织进行投资和管理 | 第30-31页 |
·借鉴支付结算服务费用的合理定价模型标准 | 第31页 |
·支付技术投资的收益性和安全性 | 第31页 |
·着力解决信用卡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 第31-32页 |
·支付结算系统重大系统性风险和系统灾难的预防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株洲市县域经济及支付环境的基本情况 | 第33-40页 |
1 2010年株洲市内综合经济发展现状 | 第33-36页 |
·农业生产增长稳定,连续七年粮食增产 | 第33页 |
·规模工业高位增长,支柱产业贡献突出 | 第33-34页 |
·第三产业逐季回升,四大行业回落明显 | 第34页 |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 | 第34页 |
·国内消费增长较快,外贸市场逐步回暖 | 第34-35页 |
·民生支出大幅提高,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 第35页 |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经济结构继续调整 | 第35-36页 |
2 株洲市农村支付环境现状 | 第36-40页 |
·金融机构网点设置及支付系统铺设情况 | 第36-37页 |
·支付结算工具使用情况 | 第37-39页 |
·履行"三农"、"惠农"政策的情况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当前株洲市农村支付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 第40-51页 |
1 当前株洲市农村支付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0-44页 |
·固定网点设置的缺乏 | 第40-41页 |
·支付结算品种单一,功能不全 | 第41-42页 |
·支付系统的覆盖面过低成为影响农村支付环境的"瓶颈" | 第41页 |
·单一的结算方式成为制约农村支付环境的首要障碍 | 第41页 |
·部分惠农政策无法直接汇划,致使农村金融服务社会的能力跟不上"三农"经济发展的需求 | 第41-42页 |
·支付结算服务主体和客体认识均不足 | 第42-44页 |
·支付结算服务费用管理的缺位和制度的缺失 | 第42页 |
·农村居民现金意识过强 | 第42页 |
·低业务素质业务人员普遍存在 | 第42-43页 |
·宣传方式缺乏创新 | 第43-44页 |
2 问题的成因及后果分析 | 第44-51页 |
·业务量不断攀升与网点布局不足的矛盾凸显 | 第44-45页 |
·固定网点的撤并问题 | 第44页 |
·离行式自助服务网点的问题 | 第44-45页 |
·乡镇村金融机构网点功能不全的问题 | 第45页 |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 第45-48页 |
·现代化支付系统覆盖面低 | 第45-46页 |
·支付结算工具单一 | 第46-47页 |
·现行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体系的不足 | 第47页 |
·分散的各项涉农补贴资金发放渠道不利于农户管理账户 | 第47-48页 |
·支付结算服务渠道有限,拓宽难度较大 | 第48-51页 |
·农户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需求并不紧迫 | 第48页 |
·家庭经济状况、人口文化素质、生活工作环境等共同致使农村现金交易意识根深蒂固 | 第48-49页 |
·培训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导致的农村支付服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提高较难 | 第49-50页 |
·支付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支付结算方式推广不利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优化株洲市农村支付环境的对策建议 | 第51-61页 |
1 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对农村金融组织与服务体系进行有效改进 | 第51-53页 |
·增加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率 | 第51页 |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 第51-52页 |
·将农村金融市场纳入竞争体系 | 第52页 |
·发展农村支付代理机构 | 第52-53页 |
2 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清算效率 | 第53-54页 |
·加快农村支付结算网络建设 | 第53页 |
·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纳入支付系统 | 第53-54页 |
·拓展票据业务在农村的传递形式 | 第54页 |
3 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的发展渠道 | 第54-56页 |
·推动特色银行卡的办理 | 第55页 |
·优化银行卡受理环境 | 第55页 |
·创新其他适用于农村发展的支付工具 | 第55-56页 |
·完善服务体系和结算渠道 | 第56页 |
4 加强对农村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和员工培训 | 第56-58页 |
·加强支付宣传工作的力度和广度 | 第57页 |
·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 | 第57-58页 |
5 建立合理的监管和扶持机制,降低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成本 | 第58-61页 |
·降低非现金支付服务的收费标准 | 第58-59页 |
·充分的发挥财政部门、人民银行等职能机构的作用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