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R标记的槲树、蒙古—辽东栎种间杂交研究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3页 |
·植物的杂交及基因渐渗研究 | 第14-19页 |
·杂交 | 第14页 |
·基因渐渗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渐渗杂交的意义 | 第15-16页 |
·渐渗杂交的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SSR在植物渐渗杂交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页 |
·栎属植物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栎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地位 | 第19-20页 |
·栎属植物的渐渗杂交研究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35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4页 |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情况 | 第23页 |
·样地介绍 | 第23-24页 |
·物种介绍 | 第24-26页 |
·槲树 | 第24-25页 |
·蒙古栎 | 第25页 |
·辽东栎 | 第25-26页 |
·实验内容 | 第26页 |
·形态微性状分析 | 第26页 |
·样本总DNA的提取 | 第26-28页 |
·DNA提取试剂 | 第26-27页 |
·DNA提取程序 | 第27页 |
·酚含量高样品的纯化 | 第27页 |
·DNA模板浓度和纯度确定 | 第27-28页 |
·引物筛选 | 第28-30页 |
·SSR-PCR反应 | 第30页 |
·反应体系 | 第30页 |
·SSR反应程序 | 第30页 |
·SSR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30-33页 |
·数据的判读 | 第30-31页 |
·种群遗传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 第32-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形态与遗传学结果 | 第35-52页 |
·形态学分析 | 第35-38页 |
·引物筛选与分析 | 第38-39页 |
·群体遗传结构及模型聚类分析 | 第39-43页 |
·种群数目(K值)的判断 | 第39-40页 |
·杂交情况 | 第40-43页 |
·遗传学参数分析 | 第43-52页 |
·种群的遗传分化 | 第43-44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4-46页 |
·槲树与蒙古栎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 第46-50页 |
·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 | 第50-51页 |
·种群间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 | 第51页 |
·聚类分析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 第52-56页 |
·物种归属判断 | 第52-53页 |
·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53页 |
·遗传结构与基因流 | 第53-54页 |
·种间杂交状况及基因渐渗程度 | 第54页 |
·群体标记的Hardy-Weinberg平衡 | 第54-55页 |
·小结与建议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5页 |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