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旱性QTL定位及抗旱品种选育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縮略语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 | 第13-19页 |
·形态指标与抗旱性 | 第13-15页 |
·生理生化指标与抗旱性 | 第15-18页 |
·产量性状与抗旱性 | 第18页 |
·综合指标与抗旱性 | 第18-19页 |
·玉米抗旱性分子生物学机理 | 第19-25页 |
·连锁分析 | 第19-21页 |
·关联分析 | 第21-23页 |
·转录组学 | 第23-24页 |
·蛋白质组学 | 第24-25页 |
·玉米抗旱品种选育 | 第25-27页 |
·研究意义、目的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玉米品种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 | 第29-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材料来源 | 第30页 |
·试验设计 | 第30页 |
·记载项目和方法 | 第30-31页 |
·统计方法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水分胁迫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 第32-36页 |
·干旱胁迫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6-39页 |
·产量及产量性状的抗旱系数 | 第39-41页 |
·综合隶属度法评价玉米品种抗旱性的建立与应用 | 第41-42页 |
·抗旱性评价方法的比较 | 第42-4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7页 |
第三章 大田环境下玉米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 | 第47-7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7-52页 |
·供试材料和群体构建 | 第47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47-49页 |
·抗旱相关性状考察 | 第49-50页 |
·基因型分析 | 第50-52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65页 |
·分子标记和遗传图谱 | 第52-56页 |
·表型数据分析 | 第56-59页 |
·抗旱相关性状QTL分析 | 第59-6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5-71页 |
·图谱的饱和性 | 第65-66页 |
·不同地点和水分条件下QTL的比较 | 第66-67页 |
·抗旱相关性状QTL簇 | 第67-68页 |
·玉米抗旱性的遗传改良 | 第68-71页 |
第四章 优质高产抗旱玉米杂交种湘康玉2号的选育 | 第71-8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材料来源 | 第72页 |
·亲本自交系Y06-2-3的选育 | 第72页 |
·湘康玉2号选育过程 | 第72页 |
·湘康玉2号抗旱性试验 | 第72-73页 |
·记载项目和方法 | 第73页 |
·统计方法 | 第73页 |
·亲本鉴定及杂交种选育结果与分析 | 第73-80页 |
·亲本来源及选育 | 第73-74页 |
·Y06-2-3选育抗旱性鉴定 | 第74-76页 |
·杂交种湘康玉2号试验结果 | 第76-80页 |
·杂交种抗旱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0-8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1-84页 |
·选育出的湘康玉2号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性强 | 第81-82页 |
·湘康玉2号抗旱性强 | 第82页 |
·湘康玉2号居国内先进水平 | 第82-84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工作展望 | 第84-88页 |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5-87页 |
·工作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1页 |
附录:主要试剂 | 第101-102页 |
作者简历 | 第102-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课题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