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车用双极性镍氢电池及电池组管理系统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40页 |
·HEV 用电池发展现状 | 第20-24页 |
·HEV 的特点 | 第20-21页 |
·HEV 用铅酸电池 | 第21-22页 |
·HEV 用锂离子电池 | 第22-23页 |
·HEV 用MH/Ni 电池 | 第23-24页 |
·MH/Ni 电池工作原理及主要特点 | 第24-26页 |
·MH/Ni 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MH/Ni 电池的特点 | 第25-26页 |
·MH/Ni 电池材料研究进展 | 第26-33页 |
·Ni(OH)_2 正极材料研究概况 | 第26-28页 |
·贮氢合金负极材料研究概况 | 第28-31页 |
·储氢合金的表面修饰 | 第31-33页 |
·双极性 Ni/MH 电池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双极性电池结构 | 第33-34页 |
·双极性MH/Ni 电池研究概况 | 第34-36页 |
·HEV 用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 | 第36-39页 |
·数学模型方法 | 第37页 |
·安培积分法 | 第37-38页 |
·开路电压法 | 第38页 |
·阻抗法 | 第38页 |
·神经网络法 | 第38-39页 |
·本论文所研究的内容 | 第39-40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仪器 | 第40-49页 |
·双极性MH/Ni 电池的制备 | 第40-43页 |
·正负电极的制备 | 第40-41页 |
·双极性电极的制备 | 第41-43页 |
·双极性电池的组装 | 第43页 |
·双极性MH/Ni 电池电极的表征 | 第43-44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3-44页 |
·能谱分析 | 第44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44页 |
·粒度分布测定 | 第44页 |
·原子吸收光谱法 | 第44页 |
·模拟电池和三电极体系的制备 | 第44-45页 |
·电化学分析测试方法 | 第45-47页 |
·充放电测试 | 第46页 |
·脉冲充放电测试 | 第46页 |
·电化学分析测试 | 第46-47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7页 |
·充电效率 | 第47页 |
·相对放电容量 | 第47页 |
·比容量 | 第47页 |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47-49页 |
第3章 双极性MH/Ni电池的基本参数设计 | 第49-60页 |
·正极制备工艺的改进 | 第49-51页 |
·正极厚度的设计 | 第49-51页 |
·正极填充密度的设计 | 第51页 |
·负极制备工艺的改进 | 第51-54页 |
·负极厚度的设计 | 第52-53页 |
·负极填充密度的设计 | 第53-54页 |
·正负极容量配比设计 | 第54-57页 |
·MH/Ni 电池内压分析 | 第54-56页 |
·正负极容量配比的调整 | 第56-57页 |
·电解液量的设计 | 第57-58页 |
·密封工艺的研究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双极性MH/Ni电池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测试 | 第60-77页 |
·双极性MH/Ni 电池的结构改进 | 第60-69页 |
·双极性MH/Ni 电池的改进结构 | 第60-61页 |
·实验装置的建立 | 第61-62页 |
·落后单体电池性能测试 | 第62-63页 |
·改进双极性结构内部反应分析 | 第63-69页 |
·双极性MH/Ni 电池性能测试 | 第69-75页 |
·恒流放电测试 | 第70-71页 |
·恒流充电测试 | 第71-72页 |
·充电效率测试 | 第72页 |
·脉冲放电测试 | 第72-73页 |
·功率性能测试 | 第73-74页 |
·脉冲循环测试 | 第74页 |
·电极循环过程变化分析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MH/Ni电池正负极阻抗分布的电化学研究 | 第77-88页 |
·实验 | 第77-78页 |
·电流阶跃法 | 第78-80页 |
·线性极化法 | 第80-82页 |
·交流阻抗法 | 第82-86页 |
·各种电化学方法的比较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6章 贮氢合金电极的表面修饰及改性 | 第88-105页 |
·贮氢合金的表面修饰 | 第88-96页 |
·实验 | 第88-89页 |
·HF 对合金表面修饰的影响 | 第89-90页 |
·铜沉积量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90-91页 |
·表面修饰合金的结构分析 | 第91-92页 |
·表面修饰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 第92-95页 |
·表面修饰合金EIS 分析 | 第95-96页 |
·储氢合金电极的纳米氧化铜掺杂 | 第96-104页 |
·氧化铜的物相分析 | 第97-98页 |
·氧化铜掺杂对电池放电储备容量的影响 | 第98-100页 |
·氧化铜掺杂电极的SEM 分析 | 第100页 |
·掺杂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00-103页 |
·交流阻抗分析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7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MH/Ni电池性能预测 | 第105-123页 |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 第105-108页 |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106-107页 |
·神经网络的训练算法 | 第107-108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征及应用 | 第108页 |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电池性能预测 | 第108-116页 |
·BP 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108-110页 |
·BP 算法的改进 | 第110-111页 |
·MH/Ni 电池分析及建模 | 第111页 |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111-112页 |
·网络的训练及测试 | 第112-114页 |
·基于BP 网络模型的电池性能预测 | 第114-116页 |
·基于RBF 网络的电池放电容量预测 | 第116-122页 |
·RBF 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116-117页 |
·MH/Ni 电池的RBF 网络建模 | 第117-118页 |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第118-119页 |
·网络的学习与训练 | 第119页 |
·网络性能测试 | 第119-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8章 电动车电池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调试 | 第123-136页 |
·电池管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123-129页 |
·主控模块 | 第124-125页 |
·看门狗电路 | 第125-126页 |
·数码显示模块 | 第126-127页 |
·信号检测模块 | 第127-129页 |
·电池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129-134页 |
·软件设计要求 | 第129页 |
·主程序的设计 | 第129-131页 |
·电压检测模块 | 第131-132页 |
·电流、温度检测模块 | 第132-133页 |
·荷电状态检测模块 | 第133-134页 |
·数码显示模块 | 第134页 |
·电池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调试 | 第134-135页 |
·系统软件的调试 | 第134页 |
·系统硬件的调试 | 第134-135页 |
·软硬件结合调试 | 第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结论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7-149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49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149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个人简历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