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常用英文缩写词表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41页 |
一、疲劳与抗疲劳研究进展 | 第11-37页 |
1.疲劳的概念与分类: | 第11-13页 |
·疲劳的概念 | 第11页 |
·疲劳的分类 | 第11-13页 |
·生理性疲劳和病理性疲劳 | 第11-12页 |
·生理性疲劳 | 第11-12页 |
·病理性疲劳 | 第12页 |
·急性疲劳、慢性疲劳和过度疲劳 | 第12页 |
·躯体疲劳和心理疲劳 | 第12-13页 |
·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 | 第13页 |
2 疲劳的产生机制 | 第13-20页 |
·中枢疲劳的机制 | 第13-15页 |
·中枢递质失衡学说 | 第13-14页 |
·保护性抑制学说 | 第14-15页 |
·神经—肌肉接点疲劳的机制 | 第15页 |
·外周疲劳的机制 | 第15-20页 |
·能源哀竭学说 | 第15-16页 |
·代谢产物堆积学说(堵塞学说) | 第16-18页 |
·内稳态失调学说 | 第18页 |
·自由基学说 | 第18-20页 |
·突变理论 | 第20页 |
3.疲劳的预防与消除 | 第20-30页 |
·营养物质的补充 | 第21-27页 |
·糖类 | 第21页 |
·脂类 | 第21-22页 |
·蛋白质与氨基酸 | 第22-24页 |
·蛋白质 | 第22页 |
·支链氨基酸 | 第22-23页 |
·芳香族氨基酸 | 第23页 |
·天冬氨酸 | 第23页 |
·肌酸 | 第23-24页 |
·牛磺酸 | 第24页 |
·谷氨酰胺 | 第24页 |
·维生素 | 第24-26页 |
·维生素B_1 | 第24-25页 |
·维生素B_2 | 第25页 |
·维生素C | 第25页 |
·维生素E | 第25页 |
·左旋肉碱:[47] | 第25-26页 |
·微量元素[48] | 第26页 |
·水和电解质 | 第26-27页 |
·其它 | 第27页 |
·天然抗氧化剂 | 第27页 |
·丙酮酸 | 第27页 |
·中医药学方法 | 第27-30页 |
·中药生药的利用 | 第27-29页 |
·补脾中药 | 第27-28页 |
·补肾生药 | 第28页 |
·疏肝理气生药 | 第28页 |
·强心生药 | 第28-29页 |
·海洋生药 | 第29页 |
·中药复方的筛选 | 第29-30页 |
·其它方法 | 第30页 |
4.抗疲劳功能食品 | 第30-37页 |
·抗疲劳功能食品的功效评价 | 第30-34页 |
·运动耐力实验[4,61] | 第31-32页 |
·游泳实验 | 第31页 |
·爬杆实验 | 第31-32页 |
·动物实验在抗疲劳作用功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页 |
·生化指标检测[4,61] | 第32-34页 |
·肝/肌糖原 | 第32-33页 |
·血乳酸 | 第33页 |
·血清尿素氮 | 第33页 |
·血糖 | 第33-34页 |
·血红蛋白 | 第34页 |
·LDH及LDH同工酶活力 | 第34页 |
·抗疲劳功能食品的开发现状及趋势 | 第34-37页 |
·抗疲劳功能食品的开发现状 | 第34-36页 |
·抗疲劳功能食品的发展趋势 | 第36-37页 |
二、肉苁蓉的应用现状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37-40页 |
1.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 第37页 |
2.对性功能和肾阳虚模型的影响 | 第37-38页 |
3.抗衰者和抗氧化作用 | 第38-39页 |
4.通便作用 | 第39页 |
5.抗辐射作用 | 第39页 |
6.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 第39-40页 |
7.其它 | 第40页 |
三、肉苁蓉与运动性疲劳 | 第40-41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41-82页 |
一、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 | 第41-45页 |
1.实验材料 | 第41页 |
2.实验仪器 | 第41页 |
3.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提取工艺流程: | 第41-42页 |
·苯乙醇苷的含量鉴定 | 第42-45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43页 |
·方法和结果 | 第43-45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3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3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43-44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44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44页 |
·重现性试验 | 第44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44页 |
·样品测定 | 第44-45页 |
二、肉苁蓉抗疲劳有效部位的初步筛选 | 第45-55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材料 | 第45页 |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实验药物 | 第45页 |
·实验器材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7页 |
·总抗氧化能力实验 | 第45页 |
·小鼠负重游泳实验 | 第45-46页 |
·碳粒廓清法测定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实验 | 第46页 |
·对化疗药(CTX)致免疫功能下降的影响实验(碳粒廓清法) | 第46-47页 |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2.实验结果 | 第47-53页 |
·总抗氧化能力实验 | 第47-48页 |
·小鼠负重游泳实验 | 第48-50页 |
·碳粒廓清法测定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实验 | 第50-52页 |
·对环磷酰胺(CTX)致免疫功能下降的影响实验(碳粒廓清法) | 第52-53页 |
3.讨论与结论 | 第53-55页 |
三、有效部位B的功效评价及其机理研究 | 第55-82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5-63页 |
·材料 | 第55-56页 |
·实验动物 | 第55页 |
·实验药物 | 第55页 |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55-56页 |
·仪器设备 | 第55-56页 |
·试剂 | 第56页 |
·方法 | 第56-63页 |
·体外实验 | 第56-59页 |
·体外NADH-PMS-NBT系统测定O_2~-生成 | 第56页 |
·体外Fenton反应法测定·OH生成 | 第56-57页 |
·体外测定大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MDA)的生成 | 第57-58页 |
·体外测定药物对大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的影响的实验 | 第58页 |
·数据处理 | 第58-59页 |
·体内试验 | 第59-63页 |
·小鼠运动疲劳模型的制备 | 第59页 |
·对羟基联苯法测定血乳酸 | 第59-60页 |
·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尿素氮、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血糖、肌酐、谷草转氨酶等指标 | 第60页 |
·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红蛋白 | 第60页 |
·测定肝糖原含量实验(蒽酮法) | 第60-61页 |
·测定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实验(邻苯三酚法) | 第61页 |
·测定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实验(DTNB显色法) | 第61-62页 |
·测定肝脏MDA含量的实验(TBA显色法) | 第62-63页 |
·数据处理 | 第63页 |
2.结果 | 第63-71页 |
·体外试验 | 第63-67页 |
·有效部位B对O_2~-生成的影响 | 第63-64页 |
·有效部位B对·OH生成的影响 | 第64-65页 |
·有效部位B对大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65-66页 |
·有效部位B对大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的影响 | 第66-67页 |
·体内试验 | 第67-71页 |
·有效部位B对小鼠血乳酸含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有效部位B对小鼠血清尿素、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血糖、肌酐、谷草转氨酶等的影响 | 第68-69页 |
·有效部位B对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有效部位B对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 第70页 |
·有效部位B对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3.讨论 | 第71-80页 |
·药物对体外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 第71-73页 |
·对O~(2-)生成的影响: | 第71页 |
·对·OH生成的影响: | 第71-72页 |
·对大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MDA)的影响: | 第72页 |
·对大鼠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的影响 | 第72-73页 |
·对小鼠血乳酸含量影响 | 第73页 |
·对小鼠血清CK和LDH活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对小鼠血清尿素含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对小鼠谷草转氨酶的影响 | 第75-76页 |
·对小鼠全血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76页 |
·对小鼠肝糖原和血糖的影响 | 第76-78页 |
·对小鼠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78-80页 |
·对小鼠肝脏SOD活性的影响 | 第79页 |
·对小鼠肝脏GSH-Px活性的影响 | 第79-80页 |
·对小鼠肝脏MDA含量的影响 | 第80页 |
4.结论 | 第80-82页 |
· | 第80页 |
·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发表论文 | 第86页 |
参加课题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